小结:春秋之前的的战争,战争的礼仪性大于实用性。但到了春秋中后期,战争变成以砍死人为目的了。也正是由于这个战争逻辑的变化,才把中国引向了大一统。
那么,为什么战争逻辑会变化呢?
原因在于,春秋末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技术发展,它带来了新的经济和人力资源,打破了过去的社会均衡,封建社会当中的贵族秩序崩塌了。
周朝封建社会的贵族是怎么来的?
贵族最初都是军事征服者,周朝取代商朝之后,给一群亲戚和近臣分封了领地,他们带着家人、亲兵来到封地进行军事殖民,就成为贵族。封地上的土著居民则是平民。
楚国打破了战争的形式,战争的实用性开始超越于礼仪性之上。
虽然底线变了,但是在这个时候战争的规模还是不会特别大。为什么?因为这个时期的战争,还是只有贵族才能参加,平民还没有被发动参与到战争里来。
最初周天子向下分封诸侯,诸侯到了领地上会建立一个城。随着人口膨胀,一个城可能住不下了,诸侯领地上就会建设新的城,诸侯再分封自己的一个亲戚或者近臣去管理那个城,这就有了次级诸侯,封建社会形成了多级分封的结构。
诸侯——次级诸侯(诸侯的亲戚和近臣也即是贵族)——游士——官僚
贵族有独立性,而官僚没有独立性,要依靠与君王。变法让君王巩固了自己的政治地位。
发展:周天子管不了自己分封的诸侯,诸侯也管不了自己分封的次级诸侯。
于是诸侯开始改革,以巩固自己的统治。
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出现了两个重要的技术变迁,让诸侯力量的扩大有了可能。正是因为这两次技术变革,打破了君主和封臣之间的力量均衡。这两个技术变迁,一个是铁器和牛耕的农业生产技术,一个是竹简这种知识传播技术。
铁器与牛耕的出现,提升了平民的劳动效率。平民有余力去开垦自己的私田,甚至索性就从贵族控制的井田上跑了,贵族的可控制的力量就削弱了。
君主(周天子的分封诸侯),贵族(是诸侯分封的次级诸侯),平民,三股力量展开博弈。
平民有自己的独立性,贵族的力量就削弱了。对于君王来说,只要能够削弱贵族的力量,就是值得拉拢的。君主向耕种私田的平民提供保护,平民向君主交税。平民从井田上越跑越多,贵族所控制的井田制就逐渐瓦解了,贵族的力量也逐渐削弱了。君主开始获得相对于贵族的优势。
但是仅仅有这些还不够,他必须有自己的人事班底来出谋划策,可是之前都是有贵族策划的,而现在要摆脱贵族的策划,他必须自己再去选人但是必须选有文化的人,【文化的载体是文字,在周朝前期,文字是祭祀专用的,通过铸鼎的方式向外分发,除了大贵族们,没几个人有机会接触到文字,有文化的人就只能是大贵族,大贵族是不会帮助君主对付自己的。】所以这时候文化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显得尤为重要,所以竹简让一般贵族,甚至是平民百姓,都有机会接触到文化。又因为人口的膨胀,所以游士就诞生了。而这部分有文化,但在社会上没有自己的地位,就成了君主利用的对象。后来就发展为官僚制。
官僚制度的出现直接导致了封建制度的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