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时间读书?读不懂晦涩的专业书籍?读不完厚厚的一大本书?怎么办?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读书?如何真正的理解作者表达的意思,如何通过读书解决自己的问题,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如何举一反三,将书本知识运用到生活与工作?
这是一本告诉我们,如何不用“读完”整本书,却能将书读懂,会用的方法,一本通过主动阅读而进行实践转化的实验。目前这样的读书人,已经开展了“拆书帮”的系列活动。
从实用的角度,根据自己的问题,通过阅读摸个篇章,某段文字,进行理解与运用。不是将一本书读完,而是选取为我所用的片段。也许这本书更适应现代社会碎片化的信息时代,也许这样的阅读功利性太强,但是,最起码,这样的读书方法,会让我们能抓住某个问题深入思考。
其实也很简单,作者就是通过读书的三个阶段,RIA(reading/interpretation/appropriation),即阅读某个片段、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运用联系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这个读书的理论是基于成人学习的五大公理,自我导向、关联经验、强调实践、聚焦于解决实际问题、内在驱动,说白了,成人的学习不是为了考试的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联系实践,基于自身问题的主动阅读以及通过读书解决问题。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成人的阅读模式,只要能够把握核心的知识点,联系自己的以往经验,通过互动交流,就能够达到阅读而解决问题的效果。
所以,作者对原来的“读书”给予了一个新的概念“拆书”。首先是通过阅读一本书的核心知识点,reading;然后用自己的话去解释,去真正的理解这个核心知识点,也就是interpretation,这是一个理解反思的过程;最后就是运用,将这些核心知识点联系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实践,去解决问题,也就是appropriation。
类似于阅读理解的三阶段,三个阶梯,阅读片段,理解,运用。不过这个里面的每一个阶段,都是需要阅读者去精心准备的,比如你阅读的片段,是不是这本书的核心知识点啊?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个片段?这个片段帮你解决了什么问题呢?
第二点,你是否真正的理解这个片段的意义,你能用自己的语言真正的概括出来吗?如果你自己做一个拆书家,你要帮助自己找到学习者与运用者之间的过渡吗?
第三点,你的运用真正有效吗?真正解决了自己的问题吗?
说的再直白一点,这其实是一个将书由薄读到厚的过程。虽然选取的是一个片段,但却需要读者扎扎实实的真正理解和运用。
所以与其是“拆书”,不如说是“吃书”。而且,如果是一个人拆书,你的收获就要小的多,如果是将一群人聚集在一起,通过阅读一个知识点,通过大家的讨论,通过大家的分享,一起解决问题,那么你的收获不亚于参加一场主题培训。为什么?因为这种围绕知识点,通过理解、研讨、交流、解决应用、分享经验的做法,是真正的参与式培训,是真正的案例培训,不是空洞的讲理论,而是基于生活与工作的运用。
我们以往参加的那些培训,仔细想想,不就是专家一个人在那里将自己的理论框架体系,结合案例来讲的吗?一天或几天的培训,等结束之后再反思一下,真正的干货就是那几个核心知识点啊,关键还是参与者自己的体验和感悟。指望培训师在一场讲座中就解决自己所有问题,绝对是空想。而那些所谓的培训大师们,他们吸引人的,是他们的观点吗?是他们的解决方法?都不是,更多的是培训师个人的表演而已。像原来什么余世维、曾仕强、陈安之等,他们的培训靠的是什么?也就是怎么讲故事而已,也就是一个个通过案例将那些观点和问题解决的方法揉进去而已。
来看一个具体案例吧,想想如果是你看到这样的一段文字,你会怎么拆书呢?你会想到解决自己的什么问题呢?
下面是《社会性动物》中一个片段的拆解示范:
R阅读原文片段
E.阿伦森,《社会性动物》,26页
社会影响分为三种类型:依从、认同、内化。
依从:指一个人为了获得奖励或者避免惩罚而做出某种行为。在依从中,最为重要的成分是权力。
认同:因为个体希望与影响施加者保持一致,从而与之建立起令人满意的关系。在认同中,最为重要的成分是吸引。
内化:将特定信念内化的动机是希望自己正确。假如施加这种影响的人被认为值得信任而且具有很好的判断力,我们就会接受他所主张的信念,并将它融入自己的价值体系之中。在内化中,最重要的成分是可信性。
I拆书家引导促进
销售归根到底就是卖方影响买方。当然,换个角度说,采购行为的本质就是买方影响卖方。分析一下双方分别用的哪种社会影响,这很有趣,也很有用。
买方说:“你不答应我的条件,没问题,有其他供应商答应”,这是试图用什么影响卖方?——他的权力,买或者不买的权力。
买方说:“我帮你把成本算得很清楚了,所有加起来,你生产一条毛巾的成本是1.21元,你1.25元给我。我知道你这样等于没赚钱,但你以后就可以跟其他采购者说你是我的供应商,他们肯定就不会担心你的品质了。”——有这种买家吗?有,沃尔玛、家乐福就是。他这是用什么影响?是第二种,让对方“认同”,核心是自己有吸引力。
买方对你说:“根据我们的调查,今年一定流行这种款式的靴子。”而你回想前几年他对流行趋势的判断,无一例外都是对的,那么你是否相信他?你会相信,这就是第三种社会影响,“内化”。
这个片段的拆解要求是:请想想你作为卖方,曾怎样影响过买方,这些影响分别是哪种类型?
这样拆解之后,你就可以更有效更主动地去影响客户,也可能产生出新的影响策略。
A学习者拆为己用
现场学习者1:
我主要是管渠道的。我有一点权力,就是在促销的时候,我能决定多给哪家经销商几件促销品。所以,有时候月底考核销量的时候,我还差一些,就去跟几家经销商说:“帮我压点货,下次促销我多给你两件促销品。”促销品算是稀缺资源,他为了能多拿到一点,会帮我这个忙。这是让经销商“依从”的例子。
现场学习者2:
我们邀请有一点意向的客户来产品说明会,说明会总有一个环节,是邀请现有的客户对我们的意向客户来现身说法。一连安排3个客户的高管来推介,举很多具体例子说明我们产品给他帮助多大,然后邀请来的意向客户就会很认同。这是让客户“认同”的例子。
现场学习者3:
很多广告的画面都是某产品放在超市里,一群人去抢,这应该也是利用“认同”或者说“从众”的心态。
现场学习者4:
我做我这个行业的销售十几年了,我的客户都喜欢跟我聊,因为我能给他们出主意、当参谋。刚刚还有一个老板打电话问我,说他不想做现在的川菜了,想做粥店,问我的建议。基本上,对我认可到这种程度的客户,理都不理我的竞争对手。这是影响的最高境界——内化。
从这个示例中可以看到拆书帮3个核心环节的作用。首先读一段图书的内容,只要片段即可,不需要整本书。然后,拆书家大概重述和讲解了一下刚刚阅读的知识,进而要求学习者回顾自己的经验。这些都是对I的体现。
学习者理解了这个知识,再响应拆书家的要求联系自己的经验,给出了自己的案例。这既是对这个知识的体验,又是对自己经验的反思。
在拆书帮现场学习中,学习者只要按着拆书家的要求做就可以了。
若是自己阅读这段内容,就需要有意识地问自己“我作为卖方,都曾怎样影响买方,这些影响分别是哪种类型?”,然后再自己回答。
经过阅读片段(R)、引导促进(I)、拆为己用(A)这三个步骤,拆书帮解决了成人学习的三大问题,帮助学习者从一本30~50元的致用类图书中,获取与一场3~5万元的培训同等的价值。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几乎不会感觉到沉重、疲倦或焦虑;相反,让人从小就感觉很难受的“学习”,如今很容易就能让人感到轻松、愉快、有成就感。
看看这个案例,说明了什么?有拆书家对阅读片段核心知识点的理解和引导,然后引发参与者的主动思考和联系自身案例,将一个个表面的现象和问题,先上升到理论,再运用到实践。从逻辑分析上,有一个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的过程。
在这个案例中,拆书家引导的是如何在销售沟通中,卖方运用自己的影响力来达成自己的销售目的,这个影响的过程中,有三个阶段,依从、认同和内化,如果回到这本书《社会化动物》,是不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人性,分析在群体性人群中,如何发挥自己的影响力的过程?
如果你来拆书,你还可以提出什么观点?你还能将这个核心知识点运用于哪些生活和工作场景?比如在家庭中,在工作中,夫妻关系,同事关系以及与领导关系等,哪一个不是遵循这样的规则?为什么有的人能够拥有影响力,为什么能够让人信服?能够说话有人听?如果你想要拥有这样的影响力,也不妨将这样的原理运用其中。
通过这个案例说明什么?也许我们不要读完这本书,但是我们已经可以将这本书的核心知识点理解并运用了。真正读懂一本书,不是理解作者写的每一个字,而是能够将作者的核心观点与自己的问题建立关联和运用以解决自身的问题。
当然,在运用这样的读书方法或拆书方法,是基于你有需要解决问题为出发点,是一种目的性非常明确的实践性阅读。有你自己对问题的反思与思考,有自己的体验经历,否则,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没有效果的。
因此这样的读书方法,即使有上百个不足,有上千个功利性的短视,但是,最起码,它能够引起你的思考,引发你的实践,是真真实实的知行合一。这样的阅读不是逃避现实,不是躲避在作者文字表达的背后,而是一种与作者真正的交流和运用。更重要的是,如果是一群人围绕同一个问题去阅读,去思考,去分享自己的问题解决方法,你的收获是不是更有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