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童年的秘密》已经有两个礼拜了,却一直不知道如何来写这篇读后感。昨天晚上发生在女儿身上的一件事,给了我和这本书链接的机会。
事情是这样的,我和女儿在跳绳,我妈也走过来准备让我们跳完了再跳一下,就站在沙发边上等。女儿恰巧那个时候跳绳有点磕跘,心里有点焦躁。也许是我妈脸上带点微笑,我女儿瞟到一眼,就觉得是外婆在讥笑她跳得很差,心里很愤怒。行动上表现出来就是把绳跳得更加乱七八糟,眼睛朝我妈那个方向瞪。作为旁观者,我们看到的这个情景后的反应就是认为我女儿对外婆极为不尊重,结合平常女儿对外婆的表现,觉得她讨厌外婆到不能让她看一眼的地步。
结果当然是我女儿狠狠的挨了一顿批评。她说是我妈笑她跳绳跳的不好,所以才用行动让我妈走开。这是个理由,但深层次问题不会如此。
在平静下来以后,女儿一点点的吐露了事情的原委:她说我妈每次在她跳绳的时候都是坐在沙发上的,看看她,又看看手机,而今天却站在沙发边上,她应该坐在沙发上的,因为以前都是坐沙发上的。她站在沙发边上我很不习惯。
如果我没有读这本《童年的秘密》,我一定要认为这简直是不可理喻。但我庆幸我看了,我想起这本书里面一个例子,说有个小孩子平常都是一个保姆洗澡,有一天换了一个保姆,洗澡的时候孩子很不配合,总是哭。后来才研究出来原来是原先那个保姆用左手托起孩子头,而后来这个保姆是右手抬起孩子的头,孩子由此感觉到不舒服和排斥。这是孩子对秩序感的追求。我女儿的这个现象就是因为我妈一直是坐在沙发上,突然站起来引起她心里的不适应。想到此,我理解了女儿那样看起来非常不礼貌表现的原始动因。向女儿表达了对她的理解和接纳。女儿很快就从风暴中平静下来。
女儿和外婆的关系总是磕磕跘跘,按照她自己的理由一是不喜欢外婆老是要主动帮助她,二是不喜欢外婆把妈妈也就是本人小时候拿来和她对比,我妈会和她说:你妈妈小时候很乖的,很听话的,没有你这么皮。
女儿对我说:我就是想自己做嘛,老是帮我我自己不能做了,我自己不做就永远做不会了。在这里外婆的所谓好心帮助变成了对孩子自我要求成长的“干涉”,面对我女儿的抗拒,她理解成为孩子不喜欢她,这其实是一个孩子对自我成长空间的捍卫。
至于外婆拿本人小时候和女儿进行对比,更是惹人不舒服。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明确将“对比 ”列为暴力四大行为之一。我女儿的反感不难理解。
作为旧时代的外婆,抱着好心的“干涉”以及想通过对比来进行“鞭策”的做法引起了女儿的深深反感。这是孩子和外婆矛盾的根源。
另外说回《童年的秘密》,这本书非常翔实的论述和观察到孩子这种自我成长的力量,甚至有大量惊人的观察结论,比如一般都会认为那种对什么事情都好奇,看到新鲜东西就要去看个究竟的孩子是孩子的正常状态。那种小心翼翼观察的孩子是被压抑的结果。而在蒙台梭利女士这本书里面,她告诉我们恰恰是后一种孩子才是没受到干扰的正常状态。
除了这些完全颠覆的观察结论,蒙台梭利女士还论述了孩子的世界和大人世界的不一样,我们认为的孩子撒谎其实是孩子描述不准确,或者是添加了自己的想象,并非道德品质问题。孩子所观察到的世界和大人的观察也完全不同,孩子是无序发展而且不功利,大人是有目的的是趋利避害的……
这本《童年的秘密》带给我的冲击一时难以用言语表达。它告诉父母们:一是要充分让路给孩子的自我成长力量,减少自以为是的教育干扰;二是要充分理解孩子的思维模式与成人的不同,不能用成人的思维来推测和要求孩子;三是童年是人生非常重要的生命历程,很多精神心理上的问题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时代。
我们需要在对孩子如何“作为”的同时,更要学会对孩子进行合适的“不作为”。
愚以为这就是《童年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