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次看到一篇文章,讲的是人们对于家庭和亲情的态度问题,里面说到一个例子,在我们忙于公务或者开会时,如果碰巧父母或者配偶打电话过来,我们经常顺手就挂掉了,待到有空的时候再回过去;但如果是上司或者单位打来的电话,往往会及时接听,担心误了事。你我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情况?
我也是忙起工作来比较拼的那种人,经常在忙的时候会不假思索地挂掉家人的来电,但事后回电过去,又有些后悔,因为本可以花几秒就解决电话那头的问题,我却经常让家人等待一个上午或者更长的时间。中国人的亲情观念是十分浓厚的,我们总说父母是我们最重要的人,亲情是我们最看重的东西,但在我们心里,亲情却往往又是最可以怠慢的。
2
平日工作里,我会经常接到学生家长打来的电话,其中有很多次是因为家长实在联系不到学生,不知孩子近况可好,于是打到我这里。
一次,一个女生的妈妈打电话过来,急切的声音带着哭腔:“联系不到孩子啊,打了两天了不是关机就是无人接听,我们家在东北,太远了,再不行我就过来一趟!”我也有些慌了神,赶紧查了课表,跑去教室找人,幸好人就在教室里。下课约到办公室,我问她为何“失联”?学生说:“这两天社团活动太多,每天忙到很晚,没空接电话啊!”我说:“知不知道妈妈很担心?”学生很意外地问我,还略带些埋怨的情绪:“电话都打到您这里了?我好着呢!担心什么?”
每次接到家长打来的此类电话,我都会想办法立即联系到学生,让他立即给家里回电。但家长那头通常会说:“不用了,孩子平安就好,让他忙自己的事吧!”尽管这样,我还是要求学生务必给家里打个电话,因为,电话那头是沉甸甸的而又不敢声张的父母亲情呢。
3
平时跟学生聊天,我也会问他们,“多久跟家里通一次电话?都说些什么?”回答多半是这样的:“每周打一次,都是我妈打过来;”“没什么说的啊,问几句吃了没,喝了没,钱够花吗?就挂了。”我还问:“就这些?不聊聊你们彼此的生活啊,想法啊什么的?”孩子们通常一愣:“哦,不怎么聊。再说我平时也比较忙啊。”
一名男生因为学业落后受到了学籍警示,按照学校要求,作为他的辅导员老师我必须跟他的家长取得联系,通报学生情况。电话打过去,我问孩子的近况他是否知晓,家长满是焦急:“每次给他打电话,说几句就挂了,问多了还嫌烦,心情不好的时候,更是不愿多说。”
一通简单的电话,折射出父母与子女的情感落差,一方满怀牵挂、渴望交流;另一方长大独立、无心多言。在工作、学业、包括来自生活的高压之下,我们变得封闭、焦虑、功利,时刻考虑着自己的悲与喜、得与失,无暇顾及其他。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时刻需要父母身体的庇佑、言语的抚慰,如今长大了,不再需要了,但他们恰恰需要我们了。打一通电话、谈一次心,不只是温情,更是责任。
下一次,父母打来电话,再忙也先接通;下一次,对面传来唠叨或者责备时,耐心点听;下一次,用“报喜不报忧”为自己的寡言开脱时,主动打电话过去,听听他们的喜与忧。因为长大成人的真正含义是懂得了责任和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