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了好久,终于在电影院观看了《地久天长》,171分钟的电影,讲述了一个时间跨度长达30年的故事。
电影院座无虚席,观众没有一个中途离场,安安静静的看完了整部电影,走出电影院的时候,我看到好多人都哭红了眼睛,我也不例外。
导演王小帅用流水般的叙事节奏和平静克制的镜头,赋予影片真实的、可触摸的生活质感。
两大主演王景春和咏梅,更是贡献了教科书级别的演技,两人也因为在此片中的精彩表演,斩获柏林国际电影节影帝影后双桂冠。
影片主要讲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两个家庭之间的爱恨纠葛。
刘耀军王丽云夫妇和沈英明李海燕夫妇,原本关系非常亲密,常在一起跳舞打牌聚餐,两家的孩子刘星和沈浩同年同月同日生,立志要做好兄弟。
在一次意外中,刘星溺水身亡,而王丽云之前怀的二胎,因为强制计划生育,被身为计生办主任的李海燕亲自送去医院堕胎,丽云因手术出了意外,无法再孕。
生活失去盼头的耀军夫妇离开故乡,辗转海南,后来又隐居在福建的渔村,从事修理工作,并从福利院领养了一个孩子。
直到李海燕病重快要离开人世,两人才回到故乡重新面对之前的伤痛。
影片中有太多让人无法忘怀的细节。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耀军两次往医院的奔跑,一次抱着溺水的刘星,一次抱着自杀的丽云,多么的相似,喘着粗气竭力奔跑,恐惧悲伤绝望在耀军的脸上显露无疑。
另一个是,耀军夫妇还沉浸在丧子之痛中,小年夜沈茉莉送来饺子,没话找话的聊天,终于无话可说时,三个人尴尬的静坐,听鞭炮声响彻夜晚。烟火的璀璨喧嚣都与耀军夫妇无关,他们只是木然的,悲伤的坐在那里。
电影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沉默时刻,每一次的沉默,都有难过和痛苦在空气中蔓延,我们隔着大屏幕都能感受到。
电影中,好几次响起《友谊地久天长》这首歌,第一次是在医院,刘星被宣布死亡,耀军夫妇撕心裂肺的痛哭中,响起了《友谊地久天长》,当时觉得奇怪,为什么是这首歌?
后来才知道这首歌的意义,影片名也有部分从歌名中来,时间上来说,刘星的死亡是最后一次出现这首歌,丽云和耀军的生活已经没有了意义,哪有地方安放友谊?
丽云说,星星去世后,他们的时间停止了,就等着慢慢变老。儿子死了,他们却没有责怪怨恨的对象,唯一犯错的人只是一个小孩。他们心中的痛苦,无法疏解,无人理解。
朋友熟人都会来关心他们,安慰他们,这一切他们都不需要。
于是他们把自己流放到他乡,在没有人认识的地方,没有人提起往事,他们也就不会那么痛苦。
我想起柴静博客中的一篇文章《火落在脚背上》,是一个纪录片的文字版,写汶川地震,老祝家失去了宝贝女儿,女儿学校失去孩子的家庭很多,老祝夫妻只能靠着女儿班级的家长互相支撑,才活下来,因为其他亲人朋友,无法感受火落到脚背上的那种疼痛。
耀军夫妇为什么离开故乡,因为没有人能懂他们的剜心刻骨之痛。只有离开,才能让自己活下去。
即使离开了家乡,夫妻俩依然沉浸在痛苦中,没有接受星星已经离开的事实。他们从福利院领养了一个很像星星的孩子,继续叫他刘星。
刚开始这个孩子为了讨好他们,会学着星星逗他们乐。慢慢的养子长大了,他开始叛逆,身份的缺失让他无法继续在这个屋檐下生活。
美剧《我们的生活》中,三胞胎之一凯尔出生时死亡,杰克和丽贝卡收养了被遗弃的黑人小孩,原本还准备叫他凯尔。但是孩子的生父说,你们应该重新给他取一个名字,他不是一个替代品。丽贝卡给他取名兰德尔,他和凯文凯特一起长大,即使后来知道了真相,也没有《地久天长》中养子刘星的叛逆和痛苦。
从来没有一部电影能让人情绪起伏这么大,电影院都是哭泣声,李海燕临终时说的话让人哭,沈浩说出真相的时候哭,老两口给刘星扫墓的时候哭,养子打电话说回来的时候,还是哭,又哭又笑,丽云和耀军的生活总算是有了点盼头。
哭得最狠的一次是,沈浩刚刚坦白了当年刘星死亡的真相,镜头一转,故事回到了二十年前,沈浩爸爸拿着一把刀对耀军说,“你把那个小兔崽子给砍了吧,一命偿一命。”
耀军说,“永远都不要再提这件事情,星星已经不在了,我们要保护好浩浩,时间长了他就会忘记了。”
原来他们早就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为了保护沈浩,谁都没有再提起这件事。这样的宽容和隐忍中,有着旁人无法理解的高贵。
这一幕让我想起了作家方方的短篇小说《云淡风轻》,里面讲了一个类似的故事,女主慧明的儿子小驴和好朋友大壮游泳,大壮把小驴推进了深水区,小驴溺水身亡。
大壮难以承受这样人命关天的负担,成天茶饭不思,见到老师或警察,就要求枪毙自己,经常趴在小驴的墓上偷偷哭泣。
妈妈慧明选择原谅大壮,她说,“小驴已经没了,我不想让小驴的好朋友再受伤。我儿子是个善良的小孩,我知道他一定不乐意我怀着怨恨去生活,他更不愿意他的好朋友因他而倒霉。我不想违背他的想法,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他,而且怨恨毫无意义。”
小说中慧明的选择和电影中耀军的选择,背后的原因都是一样的。
李海燕的去世,让再次回到故乡的两个人,重新面对过去的伤痛,开始慢慢与过去和解。
夫妻俩去给星星扫墓,强忍悲痛拔完坟头的枯草,拿出星星爱吃的水果,看着纸钱慢慢烧成灰烬。他们坐在墓碑两侧,一个举酒,一个拿着矿泉水对饮,分吃一个橘子,静坐凝视着墓地下方这个已经不熟悉的故乡。
死亡是一个契机,让人开始面对过去。
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中,主人公李·钱德勒因为疏忽,导致三个可爱的女儿葬身火海,妻子承受不了如此剧痛,离他而去,他从此没有了家,一个人流浪在外地,颓丧度日。他也是因为哥哥的去世,回乡料理后事,我们从的他的回忆中知道了往事的锥心之痛。
看完《海边的曼彻斯特》是难过,是沉重,《地久天长》却有希望长出来的感觉,因为时间足够长,人们足够善良,还因为最后的中国式大团圆结局。
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想到电影中的某些场景,眼泪还是会涌出来,从来没有一部影视作品,有这么深重绵长的影响力。
我想起一个幕后故事,导演王小帅在拍摄现场经常因为受到触动而痛哭,有时还需要休息平复一会,才能继续拍摄。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斯蒂芬·平克在《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一书中,说我们人性中还有四位善良天使在引导我们远离恶魔,走向和平。第一位善良天使叫做移情,就是我们常说的感同身受,是对他人设身处地,感其所感,道德意义上的同情心和悲悯。
书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杀伐决断的战场将军因为卢梭的《新爱洛依丝》流泪了,写信赞美道:“你让我为他发疯,想象一下吧,他的死让我泪如泉涌,我从来没有这样尽情的哭过,阅读此书给了我如此强烈的体验,我相信我会很高兴的在完成阅读的最后一瞬间死去。”
因为阅读而流泪,这便是移情带给人们内心的柔软。
我们观看《地久天长》时尽情哭泣,是因为我们感受到了故事中的悲伤和力量,我们的心变得柔软,我们的情感更加丰富和厚重,我们不再只考虑自我,而是将爱与悲悯扩展到更多的生命体上。这也是这部电影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