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公司平台的思考
之前不记得在哪里看到一个观点:我们将身处一个平台化的、去中心化的社会,很多事情是通过开放式的协作而不是在原来的那种固定的组织结构内完成。我们身处职场,应该将自己训练成为像 USB一样即插即用类型的人,一个拥有方法(而不是单一的技能)可以匹配更多样的人和工作的人。今天在课堂上听到吴院长讲到公司的发展随着最初的“直线型”到“直线职能型”,再从“矩阵型”到“平台型”,又一次触发了我对这个观点的认同。我在想,当公司逐渐的发展成为了平台,失去了许多原有的层级和职能,我们想要完成一项任务,那无论从目标到执行、从监督到考核都必须通过自己或者自己团队完成,那我们也必须让自己或者自己团队具备这种完成任务的一整套能力。想起前段时间领导让我们自己认领KPI,正是一种自己对自己目标设定的考验,也是为了让我们自己对自己设定的目标负责。
2、关于激励的思考
在看到激励员工的15种方法时,我有点迷茫,因为我发现在平时的工作中,这15种方法大部分我都在有意或者无意的使用过,但发现还是收效甚微,感觉最好的方法还是印证了吴院长那句“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为什么呢?
缺乏对他人需求的了解。
激励本身带有一个“激”字,即沟通语言需要对人有刺激感,才能达到一个“励”字。想要对人有刺激感,讲话就需要直抵人心,了解他人的需求就非常重要。比如赞美激励需要走心、需要get到被赞美人心里那个点,因此赞美不再是一种简单的表扬,而需要彼此的深入了解,讲出的语言也不再是生搬硬套,而能够真正打动人心。
对除物质以外的激励不够重视
回顾我自己的一些激励过程,很多时候没有认真思考他人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仅仅考虑物质激励,只能达到浅层的刺激,无法驱动内在能量。
缺乏统一的价值观
每个人在工作时都秉持着自身的一个价值观,在做团队激励时,就很难去达成一致。比如有人有奉献精神,有人则没有奉献精神。我觉得先必须建立起一个团队的价值观,在做团队激励时才能有统一的方向,大家才能达到一致的目标。
3、勿将手段当目的的思考
这种事情也会经常发生在我们实际工作中,很多时候,一个问题会采用某种手段去解决,最后却陷入手段本身无法解脱,而忘记了原来的目的。所以除了要低头做事,还要抬头看天,想想我为什么要这么做,紧盯目的,才能为目的而服务。正如《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之一和小欧所秉持的:以终为始,方得始终。
另外想到一点题外话,有时候会把员工或者手下当做达成工作目标的手段,但其实将员工的个人发展和公司发展均作为目标的话,这就是双赢,在这种大格局的思考上,我还需要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