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一辈子爱你胜过自己生命的人,便是母亲。
我看书喜欢看套装,看到一整套整整齐齐码在书架上的书就会很高兴,我妈称呼我这种买书似不要钱的做法叫“集邮大法”,只是人家收藏邮票,我收藏书,那些柜子里、书桌上的你都看过了?又买买买?都快没地方放了。她只是口头说说,却并不阻止我买书。所以看见一套的《我们的母亲》这本书,必须要带回家来,好好看看。
相较于《我们的父亲》,我个人觉得作家们对母亲的感情似乎更深厚些,这让我不禁想起之前看过的段子,就是说大家和父母亲交流的时候,和妈妈的话更多,和而父亲的对话,最多的就是“爸!我妈呢?”
笑,我觉得还是挺有道理的。
所以这本书比前一本泪点更密集,我几乎每翻几页就得拿餐巾纸擦擦眼泪鼻涕,免得不小心滴到书上了,看着闹心。
就比如老舍的《我的母亲》中的一段,
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
有首儿歌,是这样唱的,“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投进了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与之相对应的是“没妈的孩子像颗草,离开了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我们生命的来处是母亲,我还不能想象如果有一天失去她,我会怎么办,我会怎么样,这就像是悬在我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会让我从香甜的睡梦中惊醒,直到我意识到母亲还在,家还在,一切都如旧。
再比如史铁生的《合欢树》,他问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
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我想母亲一定是不愿意离开她自己的孩子的,孩子再大,在母亲看来都是孩子,都需要保护,这牵挂是一生一世的,是不会随着生命的终结而终止的,希望下辈子还能做您的儿女才好。
还有贾平凹的《写给母亲》,
人活着的时候,只是事情多,不计较白天和黑夜。人一旦死了日子就堆起来:算一算,再有二十天,他的母亲就三周年了。
斯人已逝,活人的日子还是要继续的。从之前的过日子,变成了数日子,记忆里的人还很鲜活,还存在着,以我们所不知道的另一种方式,陪在身边。
而只有在自己真正成熟了,长大了,才会真正的理解和体谅父母。
就比如肖复兴的《春节写给母亲的信》,
我不知道一个孩子的长大,是以一个母亲的变老,和孤独地嚼碎那么多寂寞的夜晚为代价的。我自以为八千里外狂渔父,我自以为天涯何处无芳草,我自以为她总也不老而我永远年轻,我自以为只有自己的事情唯此为大而她永远不会对我提什么要求。
多么自私而狂妄的孩子,可当作者明白过来的时候,时间总是太迟了,只是对于我们这些父母健在的读者来说,总还是幸运的,一切都还来得及,对父母更好些,再多陪伴一些。
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写不完的,那便是母亲。我希望自己能在陪伴父母这件事上,不留遗憾。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