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萦绕在我心头不是一天两天。
提前在朋友圈放出了这个题目,询问大家的建议。有人问:生活是谁?姓什么?有人说:有啥好写?不矫情吗?有人说:没有生活可以热爱怎么办?有人说:爱或不爱,生活就在那里,不苦不甜。有人问:那我还跟生活死磕啥?有人说:我们都忘了生活。有人说:生活就生活,有毛好坏,有毛好写。就是热爱了。有人说:先描述一下生活的性别、年龄、身高、爱好。(请问你是要征婚吗)
对对对,你们说得都对。反正每个人都不同,每个人的生活更不一样。但这样一来,我就必须把题目改成《我大概不是一个热爱自己生活的人》。本来字数就很多,现在更没法看了。而且,那不就是变相的《生活在别处》吗?不不不,我想表达的是,我不热爱这种生活,也不热爱那种生活,不管它长成什么鬼样子,不管它在哪个犄角旮旯。
昨晚我又发了一组照片,是一盒颜值很高的牛轧糖 。朋友留言说:看,你还是很热爱生活的。
可是食色性也。贪吃好色不是热爱生活。种花种草也不是,你只是热爱花草。养猫养狗也不是,你只是隶属热爱小动物协会。爱自己家里的小朋友也不是,那更多的受到生命传承后代天性的影响。
在生活里寻找或建立对某一个对象或者某一类事情的喜爱或沉迷,都不能必然导向对整个生活的热爱。生活的体量太庞大了。哪怕深爱这个世界的每一个意味深长的细节,我依然是个厌倦生活的人。
我被生活的琐碎和重复不停打败,喘不过气来。“一切障碍都在粉碎我”,卡夫卡说。卡夫卡才是被生活迫害者的代言人。
怎样才算热爱生活呢?这个问题萦绕在我心头不是一天两天。
凡事都往最好的方面去想,算吗?
那必须得附加上面对真实结局时的豁达,否则就只会屡被盲目的乐观主义愚弄。好像我们都能求仁得仁似的。乐观主义不过是种最常见的障眼法。
凡事都往最差的结果去想,有时候是一种和自卑紧密相关的退避,有时反而是一种通达世情之后的看破。
说到底,看得破绝境,才接受得了生活乃是千面之神的真相。接受了然后放下,才不会觉得被欺骗。
怎样才算热爱生活呢?大部分的人只是怕死。
非典的时候,满城都是惊慌失措的人。人们抢口罩,抢板蓝根,抢盐,抢一切在传闻里有用因而分外紧缺的东西。人们在灾难面前显得无比惧怕,死亡的阴影那么巨大。当时我住在校外,每天挤公车上学放学,整台车满满当当的都是学生。
不知道是因为年轻所以不害怕,还是因为聚众所以不害怕。看着报道里人生百态,我就在想:那些怕死怕得为一包板蓝根可以大打出手的人们,在日常状态下,都是些什么样的人?都热爱生活吗?都早睡早起吗?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半夜还胡吃海塞等于慢性自杀吗?过马路都走斑马线都等红绿灯吗?都和自己爱的人表达过爱吗?都放手去追逐过自己喜欢的梦吗?好怕死,活着的时候都好好活了吗?
我知道好多人并没有。单纯是怕死,怕从来也没人见过的另一个世界、另一种状态而已。其实谁也说不准死了是不是更好,只是未知带来恐惧,集体的恐惧叠加带来更大的恐惧。怕死,所以想活着。
总是只有死亡才能提醒活着,各种大灾大难之后,或者身边熟识的生命消逝之后,短暂地意识到自己还活着,要活着。需要死亡来提醒的活着,算什么活着?
因为怕死,就要加固加深和这个世界的联结,仿佛这样可以免遭横祸。
于是,就有了对各种情感联结的依恋。看起来生命充满了温度,是热爱生活的另一个理由了。
可是,我总觉得世界上的所有感情都很脆弱,或者说淡薄。有时候想想,和配偶之间、和最好的朋友之间、和父亲亲人之间,维系情感关系的纽带,好像都很容易损耗或破碎丢失。
血缘牢固吗?不要说那么多家族为一点财产争得你死我活,就算贫苦之家,多的是亲密关系下的相互磨折。爱情可靠吗?还爱着的时候是可靠的。友谊呢?一路走一路丢一路捡,再伟大的友谊也能翻脸为敌。
这样想想,我觉得我能够理解因抑郁而轻生的人。当他们和生命里最紧密的情感关系都已失联或者单方面失联,最后需要做的就只是轻轻砍断和自己的联结。这只需要一个简单的解释或者理由,而关于放弃这件事情,天地间充斥着太多理由。
后来我想,热爱生活是不被需要的,我只要平静地活下去就够了。我难以生出热爱的感受,是因为根本没有力气。
所谓热爱、挚爱、痛恨、绝望……等等过于热烈的情感,都是内耗而不长久的。要么把感情耗光了,要么把自己耗没了。热爱生活这种事情对于我来说无异于性命相搏,“竟花光所有力气”。
我不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大概也就是在年少时期,就已经将所有的热情都内耗殆尽了。并不是经历过什么惊心动魄的事情,仅仅只是过分敏感,就已经是杀人的重罪。
在敏感的人心里,可能分分钟都在上演惊天巨制,世纪大片。
新世相不久前推送过一篇《那些极端容易担忧的人过着怎样的生活》,里面有一段讲到这样的状态:
敏感正是孤独的原因。我经常想,一个随时都在害怕自己触犯了别人的人,心里该有多么重的孤独感,那种孤独感几乎是绝望而没有出路的——戴着平静的面具与人相处,自己的忐忑只能在面具内汹涌杀戮,任何表达热烈的渴望因为恐惧而生生自己消化,伤害都在心里。
这种对于敏感及其所带来的灾害的描述是很精确的。一个外表平静的人,他也许是真的平静,但更大可能是一个资深演员。角色是精分患者、深井冰、人格分裂者,之类。他没有办法抑制自己的善感,因为那是刻在基因里的。他对世界敞开着自己,空间里无数个触点都能抵达他,然后在他的心里互相激发,一个小石子投进他的身体,会变成一场海啸。这是由敏感体质决定的。
但他也没有办法放任自己的善感。
我没办法放任自己。我痛恨自己的情感起伏,扼杀所有过分夸张的表情,因为我知道它们是不受欢迎的。外放的情绪对世界和他人都是一种不必要的打扰,人类以内敛克制自持为优雅,以彬彬有礼有度有节为文明,所有不加掩饰的言状,都是被厌恶的。基于这样的认知,敏感者不但要花费力气承担心里奔涌的惊涛骇浪,还要努力遏制它们不困扰身边的人。这需要花费两倍的力气。
武侠爱好者大概可以想象,这等于击出灌注了全部内力的一拳,然后中途收回。不停这样。
所以我们总是萎靡不振,显得无精打采。生活对于我们没有善意恶意之分,它只是太大了,太多了,太细而微而没有尽头了,太容易激发情绪了。
看着我家里那个显然已经长成一个敏感性格的小朋友时,我是很矛盾的。有时候我欣喜于敏感性格给他带来的出众的同理共情的能力,有时候我忧虑于敏感性格必然给他带来的情感冲击和震撼。敏感的青春期何其艰难,我已经预演过了。
有一段时间,因为渡边淳一的一本书,而流行一种叫做“钝感力”的东西。据说和情商一样,是可以训练的一种能力。把自己对外界的感受训练得钝化一些,坦然面对流言蜚语,迅速忘却不快之事——可是,为什么要训练呢?我虽然不热爱生活,可是不代表我愿意钝化自己。就像那些为美貌所累的明星,从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容貌。敏感对于我们来说,根本就是一边喊着讨厌一边傲娇着拥有的东西好吗?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啊。把敏感磨钝?亏你想得出来。
那些热爱生活而不断改变自我的人,对我来说又是属于另一个世界的。相比之下,我更愿意信任那些不热爱生活的人。他们,或者说我们,因为根本就不爱,也就无所谓善变,对着死啊活啊的,没那么一惊一乍。
活和死,两种状态都值得试试。只不过如果死,就会死很久,所以活着的时候,还是要好好活。
我之所以要写这些文章,之所以要不断尝试弄清楚自己是个什么玩意儿,也不过是为了好好活。因为活得太不够自信(不自信到频繁使用“大概”这个词语),常常不知道自己这样的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以至于要不断探寻和自问自答,才能找到更坚实的理由。
努力地活着,就已经是我活着的全部意义了。至于热爱生活什么的,还是交给你们吧。要加油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