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艾玛的小伙伴,可能知道,我喜欢债券。因为债券有稳定的票息收入,属于稳稳的小幸福,尤其是处于经济下行周期,吸引力比股票等风险资产要大很多。
最近,很多投资者为了避险,纷纷涌入债券市场,推升了债券价格,相应的,债券的收益率就降低了。留意财经新闻的小伙伴们,会听到“美债收益率再创新低”类似的话语。
投资小白或许会困惑,不是大家纷纷涌入债券市场吗?怎么会再创新低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隔壁老王告诉你:他买了一张【5年期的债券,票面100元,利息5%】。意思是说,债券发行的5年后,他能拿回100元,而在这5年内,每年,他能拿5元利息。
购买债券有两种收益,一种是固定收取票息5%,一种是票面的差价(买入价-票面价100元/卖出价)。前者固定,后者则会影响债券最后的实际收益率。
如果老王在第四年以80元买入该债券,持有到期,收回100元。这一年他实际收益是5元票面息和20元票面差价的总和,即25元。实际收益率就是25/80=31%。
如果最近大家都来买债券避险,在供应少,需求多的情况下,债券价格经常会高于票面价格。比如,老王以102元买入的该债券,一年后持有到期,只能收回100元。因此,这一年他的实际收益是5元票面息和-2元的票面差价的总和,即3元。实际收益率则是3/102=2.94%。
可见,债券的实际收益率是与买入时的债券价格成反比的。债券价格越高,实际收益率就越低,反之亦然。这就是为什么,大家会听到新闻说“投资者推高债券价格,收益率屡创新低”的原因。
还有些朋友会听到“某机构大笔购买欧洲负利率债券”的新闻。这又是为什么呢?
一般来说,不会出现票面利率为负的债券,这里讲的负利率指的就是实际收益率。因为买入债券价格太高,使得最后的实际收益率为负。
为什么债券价格都超过了票面价,大家还要买呢?
一种原因是大家觉得如果把这钱去购买其他的产品,能得到的收益可能更低,或者风险太高,以至于风险调整后收益太低,认为还是买债券稳妥。
另外一种原因是打算短期炒卖债券。也就是他可以102元买入,等债券价格继续攀升,他就卖出,赚取差价的同时,也能收息。
那些购买负利率债券的机构,通常都是养老金基金或保险资金。他们的资金量非常庞大,而且每个月都需要提取固定的钱来支付退休金或保险金,对资金的安全性要求就非常高。股票等其他金融资产的波动太大,只能拿出一小部分进行投资,大部分资金还是需要投入固定收息类产品,这样的选择就很有限了。
为什么他们不把钱存银行呢?
欧洲一些银行也是负利率,不仅没有利息,还需要支付管理费。
就算是正利率,不像在中国,国有银行都有政府的隐性担保。国外很多大型银行都是私有企业,一旦倒闭,损失就太大了。整体来说,银行存款的安全性还不如国债。
债券的投资期比较长,3年5年期都是很短期的,也有10年、15年的债券,甚至还有永续债,也就是本金一直不到期,持续收取利息的债券。
虽然目前通货膨胀率为正数,但经济有周期变化。如果过了几年,经济转差,进入通缩周期时,此时通货膨胀率为负数,债券的实际收益率相对来说反而有所提升了,甚至有可能回到正数。
小伙伴们或许会说:银行存钱和买债券都是负利率,还不如持有现金呢!
咱们普通老百姓的资产规模不大,在冰箱里、画后面的墙洞里藏些现金还有可能,但是养老基金或保险金,资金量动辄过千亿,如果持有现金,需要花特别大的成本去防火防盗,吃力不讨好。
购买负利率债券,还有一种可能是作为资产配置的一环,用来与其他产品进行对冲,或者绑定其他产品,通过其他产品来获利。
2002年时,巴菲特的巴郡公司曾经发行过一个绑定产品——买巴郡公司股票的看涨期权,送巴郡公司债券。投资人购买巴郡的看涨期权,需要支付管理费率3.75%,很贵,但是因为能收取3%的债券利息,这个绑定产品实际收益就变成了-0.75%,一下子就很吸引人了。
如果投资人赌未来巴郡公司的股票能上涨到那个协议价格,执行看涨期权,就有利可图,收益就会盖过这个负利率。当然,如果巴郡公司的股票跌了,或者没有上涨到那个协议价格,自然也就是亏损的。
再举个例子,如果你预测未来日元会升值,那么,就算日本国债实际利率为负。买入后,也有可能因为汇率升值而把整理收益率转负为正。这种跨国别的分散投资,可以在地域上把风险分散,这样虽然是较低收益率,但风险调整后的收益,还是不错的。
什么是风险调整后收益?
我们知道每个产品背后要冒的风险不同,所以,在比较产品的时候,咱们不能光看这个产品的收益率是高是低,还要兼顾产品背后的风险。通常来说,高收益背后是高风险。
为了让不同产品能够相互比较,我们就会把产品的风险调整到同一个水平之后,再来比较它们收益的高低。如果是高风险的产品(如个股),咱们就调整多一点,低风险的产品(如国债),就少调整一点。等调整到同一风险水平,咱们再来比一比,到底谁的回报率更高。
如果国内和国外的两个同类产品,收益率都是5%,分散在两个地方购买就比只在一个地方购买的风险就更低,这样名义收益虽然还是5%,风险调整后的收益却是分散后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