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诗意行走的远方在呼唤
——诗意语文学习之旅偶感
诗意语文,是小语界诸多老师的梦想与方向。也许正是梦想所在,常常会觉得遥不可及。遥不可及的不仅仅是诗意语文践行者王崧舟老师炉火纯青的教学技艺,更多的是他那深不可测的文化底蕴。我们常常感慨,他在拱宸桥小学任职时,每一次拱小推出的课程中,我们能看到他和拱小老师之间特别明显的距离——王老师的艺术臻品与跟我们普通老师一般打磨而出的精品课堂。原因,大概有执教者个人的内在距离;也有“诗意语文”看似玄妙的内在蕴含。于是,我们有了深深的感慨:王崧舟大师属于语文的诗和远方,属于小语界的概念课堂,属于我们终极的精神目标;可以向往,可以憧憬,可以当做终极目标,普通人却很难企及,极难到达。
三天的集中学习,改变了我近十年间根深蒂固的想法。2013年第一次接触王崧舟老师的课堂,至此已近十年。他的《诗意语文十年课谱》仍然是我最爱的书籍之一。但我从没有想过,诗意语文可以离我们如此贴近,可以让我们有清晰的痕迹可循,有成熟的道路可以学习。是的,仅仅三天,让我深刻感受到了王崧舟老师课堂的变化。他将诗意语文带入了大道至简的行走之道,以诗意的行走贴地而行,深入生活,而又跃过人群独立高空予人以方向。
一、你能从他的每一堂课中找寻到语文的方向。
《好的故事》一课中,王老师以课后习题入手,看似倒推地教学,以题目入文解读文本,实则亦是一种鲜明的学习方法的引领。于我们而言,则是一种教学方法的引领。我们常说,部编版教材,抓住了课后习题,文章的重难点就不会偏颇。你看,王老师就以此入手,来走进文本。直接以两个习题有层次有梯度地引领全课,再将课后的资料与自备的资料相结合理解文本重难点,这样给了我们一个极好的示范。
他紧紧围绕着单元语文要素的教学目标,一一落实到了细处。五次“借助资料”学习文本,不是随意的设计,而是各有目的,层层递进,而又相互影响的。
“云锦”的资料引入,颇为纯粹,补充知识,文化传承理解;而后面呢?第二次资料引入在列出课后第二题之后,目的转向把握文本的主旨“希望”一词上,这是思维的提升与发展,与前一个“云锦”比起来,层次立显,坡度立现;紧接着再把时代背景带入课堂,此时,已经不是聚焦于文本中的主旨了,而是探寻文本背后的原因了,属于“知时论世”了!此时已经跳脱了文本,去探寻文本背后的社会环境,学生在深入了解了文本的历史原因之后,王老师话锋一转,转而又回到了文本,开启了寻找“文中对于当时环境的暗示”上来——多么精妙的设计!深入了解后,还不够,还要让学生学会实践,到文本中,寻找当时的环境暗示描写,如此反复地起承转合,如此不断地超越提升,孩子们便在这样的课堂中不断拔节生长着。然而,这还不是最后的指向,还有更大的惊喜在后面。孩子们找到了各处“暗示”之后,王老师以一段极其简短的视频插入课堂——了解了环境之曲折阴暗,先生的希望之执着,再出现先生的声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此时此刻,“知人论世”的课堂已经无限延伸。这哪里是1925年的先生呢?这已经贯穿了先生的整个生命,已经镌刻了先生所有的思想!
《红楼春趣》一课中,他紧紧抓住语文园地中的导读策略,以四种阅读策略“联系课文,猜测意思”“难解语句,暂且放过”“借助资料,扩大了解”“结合影视,加深理解”贯穿整课教学;同时,以“梳理故事情节”“品析人物性格”“把握名著精髓”“渗透版本意识”层层递进教学,最终指向“激发阅读期待”,完美呈现了整本书导读课型的范例。
《城南旧事》作为典型的整本书导读整理课型,直接以单元语文要素着手设计课堂:以两个小版块“梳理故事情节”与“理清人物关系”来梳理整本书结构;再通过走进故事中“解析人物形象”和“聚焦故事结尾”来把握整本书主旨;最后以小练笔化学生为英子,内化而行,接受整本书滋养。
……
这样的课堂,让我看到了全新的诗意课堂——是语文要素与诗意课堂的完美融合之下的诗意课堂。诗意与语用完美结合,给了我们语文课堂直观的指引与方向。
二、你能从他的每一堂课中找寻到语文的意义。
《好的故事》一课中有一个绝妙的小练笔安排,王老师让学生来回答:“既然现实如此黑暗,生活让你如此苦闷,如此怅惘,如此孤独,你为何还要苦苦寻觅美的梦境,为何总是记得这样一个好的故事呢?”学生的小练笔练习便是回顾鲁迅先生的一生,深入到先生内心深处的一个过程。此时此刻,课文已经全然走进了学生的心中。然后,王老师还让孩子们把自己代入成鲁迅先生:以“我”代替“先生”“他”,直接化入自我,一个字的转变,便如点石成金,孩子们已然化入了文本,成了鲁迅先生,化身风雨飘摇中永葆希望的鲁迅先生!
此时课堂的精彩却仍然没有结束,最精彩的永远在后面——王老师开启了指向生活的拓展与内化——他说:“从鲁迅先生永葆‘好的故事’的希望到你也可以永远拥有‘好的故事’,尽管你会遇到生活的苦闷、烦恼、怅惘……”此时此刻,任何语言都无法概括这一节课孩子们的所得所悟了,这哪里仅仅只是一堂语文课呢?人生的意义,应对与方向皆在这短短的课堂之中。
我想若干年后,孩子们应当还会记得,那一次公开课上,有一位老师告诉他们:面对生活的苦难、烦闷、怅惘,我们都要永葆“好的故事”的希望,坚信而坚定!
《爱莲说》一课的结尾,他挖掘遥远的周敦颐与现代人熟悉的鲁迅先生、周总理之间的内在联系,竖起跨越古今的文脉传承。他说:爱莲之人越来越多——周树人,是周敦颐第31代孙;周恩来,是周敦颐第32代孙……这就叫“文化传承”。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他由远及近介绍了刘胡兰、董存瑞、邓稼先、人民子弟兵、钟南山院士、医务工作者……等一代代共和国的奋斗者们,以此将作为人民的意义牢牢地植入孩子们的心中。这种“伟大的力量”就是“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传承力量,坦然面对坎坷,永葆希望的力量……王崧舟老师深耕于语文课堂,把民族深处真善美的传承与希望润物无声地植根于孩子心中。
《枫桥夜泊》他通过诗歌意象将经典诗歌深深植根于课堂与孩子们心中;《红楼春趣》他通过人物解读把名著《红楼梦》深深植根于课堂与孩子们心中……文化便也在这行云流水般地语文课堂中汩汩流进了孩子们的心灵,润泽滋养着一个个美好的初生的幼小生命。
王老师的课堂似乎从来不局限于短短的几十分钟,他的课堂散发着源源不断的生命张力,滋养的,不仅仅只是学生,还有观课老师的整个生命。他的课堂,从来都不仅仅,只是语文课;而更是一堂带着诸多生命感悟的启程之课,是语文殿堂深处一件瑰丽的艺术品。
而现在,我很欣喜地发现,王崧舟老师打开了一扇门,指引了一条无比清晰的追随的路——诗意行走的远方和我们之间,有一条语文要素与诗意共同浇筑的坦途大道。
大道至简,诗意行走的远方在呼唤:请开启你的步伐,朝着远方的梦想,踏踏实实地贴地而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