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Day2/30
我将在简书进行为期30天【生活逻辑课第五期打卡】(公众号:女神30),今天是第二天,加油~。
每天用所学思维和工具分析一件事,让思考成为习惯,让思维逻辑改善生活,遇见更美妙的自己。
如果能同时对读到这篇文章的你有点价值,那就更好啦~
01
事件
场景一:
买了好多网上课程,但有一半多听了一两节后就没再想起过。
目前唯一个自己学得比较满意的是:正在打卡的生活逻辑课。
场景二:
虽是计算机专业出身,但对编程产生了免疫力,没兴趣、学了好几次也没成功。
毕业后第一年进了一个培训公司,边学边教的过程中,3个月学会了三门编程课。
02
思考
为什么同样是学习,场景一是兴趣激发的学习,场景二是没有兴趣的学习,结果会反差这么大呢?导致不同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到底是什么呢?
03
分析
1.在上面的例子中列举的情况,我分别是怎样一种状态呢?
情况一:不能坚持下来的课程:
大部分课程是在软文激发的一腔热血下买的,没有考虑自己需不需要?要用到哪?
情况二:能坚持下来的思维逻辑课:
在报名前不久发生的一件事对我影响很大,让我明白我必须而且马上要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这个课能马上帮助我理清一些问题。(当然,在语姐的每一篇文章中我已经对她建立了了解与信任,并非情绪化购买。)
情况三:场景二
当时的情况是,课排的很满,周一到周五全有课,而且几乎一整天。所以当时我的脑子里只有一件事:第二天我要教给学生,所以我不分上下班、周末假期的去学。
2. 那坚持下来的情况二、三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
心态都是这样的:我要学,因为我马上要用,我要去解决生活的问题,我要第二天教给学生。
3. 那相比之下,情况一的心态是怎样的?
课程看样子不错,我准备去学,以后会用到的。
4.区别在哪里?
分析2、3发现,关键在于一个是我要用,另一个是我准备用,这才是导致不同学习结果
的原因。
正是因为有眼下要去用这个目标,才使得我抱着“一定要学会”的心态去学习,只要你这样想了,学好就不是困难的事情了。
所以,并不是其他没有坚持下来的课程(听书、PPT、英语...)没有用或者不好,它们也都是一些必备的技能,只是因为它们没有有效的目标,也就是在当时没有“用武之地”,所以学习的动力也就渐渐消退了。这样,只是靠情绪化的购买,根本没有考虑清楚自己学了之后要什么时候去用。
5. 那按照这样思路,这几门课程如何才能让自己主动学起来?类似的情况还有哪些呢?
听书或读书:去写读后感或者讲给别人。
PPT:主动揽下工作上PPT的活儿,帮别人去做。
英语:可以开一个教学群,召集学生来学。
逻辑课上,语姐也提到可以帮助别人去解决问题,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去帮别人解决,会使你不得不一遍遍去翻笔记、查课程,去想着怎么把别人问题解决好。
这样就会推着你去学习了,你不想学都不行了。
6.没有这样的机会怎么办?
可能会想啊,我没有去帮别人做、教别人这样的机会,还是想去学一样的东西怎么办?
其实,本质是你心态,你的思维方式。你抱着我要“教给别人”这样一种心态去学习,不要想着我先学着,以后用到再细看。
心态不同,效果就肯定天壤之别。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英语培训师也能教日语,一问才知道,当时她朋友办了一个针对零基础人的日语班,日语老师临时教不了,找她求助,她便马上报了一个日语学习班,边学边教学生,学生居然反馈也不错。
可能有人会说站在学生的角度,知道后肯定说我直接去报她报的培训班学习不就行了。
但是,即使你和她一起在那里学习,也肯定不如她学得好,因为她具备有效的学习目标,我要教给学生。
所以,一定要抱着“我必须学会!”“我要想办法用起来!”的心态去学习,不要总等着以后。就像被我们遗忘的“收藏夹”。
总结
001 这个问题的解决其实听许岑老师的文章才有的思路,然后也学习了语姐昨天发的文章,发现最终的点其实也可以归结到语姐文章的结论上。
002 然后我就在想,这些事情早就发生了,也稍微思考过,但是为什么之前没有想到别人想到的这一点呢?觉得还是问题的方向不对。
003 以后的思路可以这样去优化:遇到一个问题,可以想一下类似的情况有哪些,然后对比这些情况,不断去问问题,发现里面的相似和区别,进而找到问题的关键,也锻炼自己提问的能力。
004 一直知道目标很重要,今天终于真正明白了目标为什么重要,到底怎么的目标才有效。觉得有点类似于教学方法中“任务驱动”的概念。
005 这篇文章花费了3小时时间,和昨天不同,今天在脑子想了想就直接在电脑上敲了,然后思路卡壳,写了好多之后删掉又重新在纸上捋了下才继续写下去。所以,先在纸上写后打字的方式,看似多了一个步骤,其实更高效。至于原因,我还没想明白,纸质比电脑更容易集中注意力,为什么呢?因为屏幕光会让人迟钝?I don't k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