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村上春树生于 1949 年,是日本文学断层中崛起的异类,不仅在日本国内拥有惊人的销售量,还是被翻译成外文次数最多的日本当代作家。他已获得谷崎润一郎奖、卡夫卡奖、安徒生文学奖、耶路撤冷文学奖等众多奖项,也是众所周知的“诺奖陪跑健将“。村上春树代表了“二战”后出生的新代日本人,深受欧美艺术家的影响,爱好爵士乐,爱用极具想象力的语言描绘出物质化都市的虚无感,用异类世界的奇幻补足都市灵魂的存在感。
关于本书
故事讲述了年近二十的主人公在好友、恋人相继自杀后,逐渐探索自我、探索与这个世界的相处方式的过程。村上春树在这部小说中寻找、追溯特定时代的集体记乙,第一次运用现实主义笔法,刻画了让干百万读者难忘的直子、绿子和渡边的形象。
核心内容
《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写作生涯的分水岭,从“绿子“的形象出现后,六十年代末的气氛彻底贯穿这部小说,带动出群体形象,让村上春树得以投射自己和朋友们的集体记忆,也使这部小说的寓意从爱情层面上升到时代精神的层面,具有反思资本社会空虚、丑陋的自觉性。与此同时他用实验性的手法,为自己开拓出一种超走越本土语言局限的新文体,使这部小说经久不衰,广受多个年龄层次读者的喜爱。
一、村上春树是个怎样的作家
村上春树是个大器晚成的另类作家。29 岁那年,喝着啤酒、看棒球比赛时,他突然得到神秘的启示,意识到自己可以写小说,当天购买纸笔,写出了《且听风岭》,30 岁就得了“群像新人奖“,32 岁决定专业写作,每年都发表很多小说、评论和翻译,不仅在日本国内拥有惊人的销售量,还是被翻译成外文的次数最多的日本当代作家。至今,他已获得谷崎润一奖、卡夫卡奖、安徒生文学奖、耶路撒冷文学奖等众多奖项,每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在即,他的名字都会出现在赔率榜的前三名,被昵称为“诺奖陪跑健将”。
村上春树是日本文学断层中崛起的异类,既不推崇传统小说,也不欣赏大江健三郎、三岛由纪夫等观念为重的现代名家,他代表了“二战”后出生的新一代日本人深受欧美艺术家的影响,爱好爵士乐,爱用极具想象力的语言描绘出物质化都市的虚无感,用异类世界的奇幻补足都市灵魂的存在感。在《挪威的森林》之前,他已写了八年的小说,推出了《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寻羊历险记》等极富后现代特征、脑洞大开的代表作,1987 年问世的《挪威的森林》是他创作生涯中罕见的现实主义小说,甚至有明显的自我投射。
《挪威的森林》的开头部分是在希腊各地咖啡馆的小桌上、轮渡的座椅里、机场的候机室里、公园的树荫下、廉价旅馆的写字台上写成的。当时村上春树在欧洲旅行,把写作长篇小说需要的生活模式固定下来,转型为极有耐力的专业小说家。
二、从爱情层面理解《挪威的森林》
阅读和理解这部小说的第一个层面可以把爱情作为关键词。作家有意识地把性与死当作主人公们情感发展的线索,讲述了年近二十的主人公在好友、恋人相继自杀后,逐渐探索自我、探索与这个世界的相处方式的过程。
主人公渡边是1969年前后的大学生,高中时代唯一的好朋友木月莫名地自杀身亡。木月之死,让他生前的女友直子和渡边都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创伤,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到没有熟人的大学开始新生活,直至年后在东京街头偶遇。两人交往后不久,直子就住进深山里的精神疗养院,并向渡边袒露自己无法用正常的方式做爱,渡边决定要等待她好转,因为他相信还有未来。与此同时,渡边也开始与低年级的绿子交往,一度彷徨不定:他一方面念念不忘直子的病情与柔情,一方面又难以抗拒绿子大胆的表白和迷人的活力,直到直子自杀后,渡边才彻底投奔绿子的怀抱。
要领悟小说的真意,我们不能停留在“渡边更爱直子还是绿子"这样的层面,而是应该领会到,两个女孩用各自的人生观向渡边展示了如何确立自我、如何与世界相处的不同选择。渡边年纪轻轻就领悟到“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看似开朗的绿子也经历了母亲死亡、父亲重病的折磨,但绿子的生机勃勃给渡边带去了真实生活的愉悦感、充实感,在那个经济膨胀、人心空虚、理想颓废的年代,绿子仿佛有一种超越时代、超越苦难的本质性的活力,这和对爱与生命产生不能承受的抑郁病态的直子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正是这个恋爱故事的寓意所在。
三、从时代层面理解这部现实主义小说的怀旧性
这部长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根据村上春树的短篇小说《萤》生发而来的,在他逗留欧洲期间发展成长篇,写到中间,劲头上来了,写着写着,六十年代未的气味、色调、情绪在他四周清清楚楚浮了上来,最后写成了"一部将近九百页稿纸、难以称之为轻松的小说”。
六十年代末,嬉皮文化在欧美各国颠覆了传统生活方式,日本社会也深受消费主义、自由主义影响,年轻人的人生观不可避免地陷入迷茫。尤其是六十年代的学生运动,塑造了村上春树不从众、不流俗的个性。村上春树在访谈中曾说过,“六十年代末期或许是一塌糊涂的年月,但拼命活着的实感还是有的…时至如今,的确有打动人的地方。”这奠定了《挪威的森林》追思、缅怀的基调,它之所以流行,不仅仅因为七十年代的日本文坛很少有这样清新的纯爱物语,更是因为读者们可以在流畅感伤的笔蝕、极具时代特征的恋爱故事中寻找和追溯特定时代的集体记忆。
四、独此一家的语言魅力:试论村上春树新奇的比喻体
《挪威的森林》之所以能成为村上春树的代表作,在很大程度上得归功于它固定了村上春树迷人的语言特色:感伤而不压抑,坦率而不低俗,几乎没有日本战后阴郁沉重的文字气息,说的虽是青春情事,却没有传统私小说那种阴暗的黏腻感,也没有把孤独、寂寞、边缘写成负面的情绪,而是通过深邃的人物关系、极富特色的语言使之升华为一种优雅的格调,一种乐在其中的境界。
村上春树尤其擅长用新奇的比喻句,富于想象力和实验性,为自己开拓出一种超越本土语言局限的新文体。譬如,渡边这样对绿子表白:“喜欢你的程度,就好像森林的老虎都溶化成黄油。”这类对话蕴含着成年人的孩子气,充满顽童异想天开的快感。同时,他也很擅长写出看似简洁却韵味无穷的金句,譬如,“哪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害怕失望罢了”“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我们的正常之处,就在于自己懂得自己的不正常”他的文字里萦绕着丰富多彩的爵士乐元素,充塞着消费主义时代丰富多样的商品名称,再加上似乎没有国界限制的故事背景,使得他的文字不仅极具弹性,而且天生具有传播基因,适合被译成外文,是他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的重要原因
五、《挪威的森林》在叙事技巧上与村上春树其他小说的不同之处
《挪威的森林》拓宽了村上春树的写作技巧,主线是渡边以第一人称叙述,但也经常大段引述其他人物用第一人称叙述的人经历,好像在现实世界中构筑了平行世界,不同种类、不同色调、拥有各种意见和世界观的人物都能次第出场,故事的可能性随之膨胀,人物之间的瓜葛随之增加。如果从技术层面上审视,我们会发现,这部小说对于人物关系的处理,大大超越了言情小说的陈旧套路。到了写作《挪威的森林》时,村上春树已走到了成熟的创作阶段,也敢于在文学世界里面对真实的自我、真实的当下时代,所以,他才能放开手脚,用清新、恳切的语调处理“性”与"死"这两个人生的终极问题。
金句
1.在小说开头,37岁的渡边在波音747飞机即将降落在德国时,听到一曲《挪威的森林》,突然万分感慨。这个很容易被忽略的开头,恰恰是整个小说的原点,决定了通篇感伤、怀旧的气氛。渡边所怀念、所感慨的也不只是一个少年青春期的恋爱故事,而是涵盖了六十年代末日本社会所特有的迷茫和动乱。
2.在渡边以及经历全共斗时代的七八十年代的那代人心中,始终有一种优柔寡断的价值观,始终徘徊在革命与革命无用、享乐与享乐太空虚的矛盾中,伴随着焦躁与无奈,表面看来就是拒绝长大,有一种延期成熟的心态,而拥有这种心态的人恰恰就是村上春树的主要读者群,怀旧的困惑经由小说一触即发,全民感伤,小说大卖也就不奇怪了。
3.耐人寻味的是,在写处女作时,村上春树曾给自己定下一个原则:不写性,不写死,到了《挪威的森林》时,他已经走到了成熟的创作阶段,也敢于在文学世界里面对真实的自我、真实的当下时代了,所以他放开那个原则,用清新、恳切的语调处理这两个人生的终极问题。
4.出人意料的比喻和类比经常出现在小说中,有人说这是因为村上春树想别出心裁,所以特别爱用世上没人体会过的事物做喻体;也有人说这些匪夷所思的词汇搭配的灵感来自于英文老歌;还有人说,那是因为他对现代世界中碎片化的万事万物一视同仁,不分轻重,所以故意消除价值标准,可以从中看到他的浪漫和幽默.....不管怎样,若往深处分析,这样的比喻不仅是文体上的特色,也能使他的作品更有寓言性。
5.从这些闪光的词句中,我们很容易发现村.上春树的语言魅力:简洁、具象和抽象都能达到极致,富于想象力和实验性。这应该和他一开始创作时的习惯有关:用英语写开头,找到感觉了再自己翻译成日文,继续往下写。虽然有人指摘他有破坏传统日语的嫌疑,但也无法否认他事实,上用实验性、近乎冒险的手法,为自己开拓出一种超越本土语言局限的新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