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总理亲自为“双创”站台,创业大潮的成果先不谈,至少创新创业氛围是热烈的。
而初创团队每时每刻都身处一个“快鱼吃慢鱼”的严酷环境中,老话说的好,磨刀不误砍柴工,建议所有的创始人或是团队成员都应该先花上一个下午看看这本赤羽雄二撰写的《零秒工作:速度解决一切的麦肯锡工作术》。
|日本麦肯锡教全亚洲白领如何工作|
这是我在拿到这本书后的第一印象,回想十多年前就有同样出身日本麦肯锡的大前研一,至今他写的《思考的技术》还是我推荐给年轻员工和刚毕业朋友的必读书。
简单看了赤羽雄二的简历发现与他的大前前辈相比有两个显著的特点。首先,相较于大前研一更加擅长的“宏观叙事”,赤羽显然对于新一波科技创业的生态更加了解,他本人就是物联网、智能驾驶等创新领域的专家。其次,赤羽雄二虽然在日本麦肯锡从事咨询工作,却更具有企业家精神,不仅开拓了麦肯锡韩国分部,目前更是货真价实的创业者。
所以,即使作为科技创业者也不要为自己正在从事“高精尖”行业而沾沾自喜,耐心听听同为创业者,也同样了解新一波科技创业的赤羽雄二是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帮助大家迅速提高工作效率吧。
下文我尝试用创业者视角来聊聊看完《零秒工作:速度解决一切的麦肯锡工作术》的一些收获和感想。
|Part 1 速度能够解决一切问题。|
如果将工作简单的氛围协同工作与独立工作,赤羽雄二在第一节“为什么工作效率如此低下?”更多关注的是协同工作,他将工作效率低下归纳为三点原因:
1、“众多管理层和部门领导人无法自己做决定和推进工作”
2、“部门内外协调后的再次协调”
3、“随之而来的庞杂冗繁的资料制作”
从切身体验来说,上述三点不仅存在于日本企业,中国企业同样严重,甚至很多的创业公司中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尤其当一个创业团队完成了A轮融资之后,团队规模迅速膨胀,部门划分日渐复杂,随之产生的管理复杂性和协同复杂性也几何级的增加,也许这也是很多有技术、有理想、有干劲的团队“A轮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对于这点给出的答案是“做决定”,也许因为这是一本着重讲工作方法的书,作者对于如何做决定没有更多展开。有兴趣的创业者可以看看另一本好书《创业维艰》。
作者在“第二节 工作进展缓慢的原因”中主要是分析不正确的工作习惯甚至工作态度对于独立工作进度的影响,而解决方法留待之后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来解决。
读完之后,我感觉这一部分提到的8个问题,在中国企业中也许会比日本企业中更加严重。尤其是自从高校产业化和大规模扩招后,本科毕业生大学四年也许被灌输了不少具体的知识和观点,却在学习方法、研究方法乃至工作方法上严重欠缺。所以作为创业团队,既然在人才争夺战中处于天然的劣势,就应该花更多的精力和资源在员工的培训上,尤其是在工作方法和思考方法的培训上。
“速度能够解决5个问题”以及“速度能够持续提升”对于创业团队来说有点偏向鸡汤,可以迅速阅读。
不过其中提到两点值得创始人们注意:
1、PDCA工作法,如果是互联网相关的团队肯定非常容易理解,这就是所谓“快速迭代,小步快跑”,不过对于其他领域的团队如果在建立初期就形成这样的执行文化,整体的效率都会有非常大的提升。
2、“订书针应当在页面左上,斜45度订”。这一类的细节提升也是创业团队的文化养成和员工培训中应当去关注的地方。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也许老土,但有时细节随意的代价是巨大的。我就曾经经历过因为早期开发没有统一命名规范,随着团队扩大、代码增多,最后数据库内各种函数、方法、数据库指代不清、命名冲突,最终导致不得不在系统研发最紧要关头,全员停工专门花费两天时间来规范并修改。
|Part 2 提升工作速度的8个原则|
原则1 首先形成整体印象
原则2 工作不要过于细致
原则3 掌握工作的要领
原则4 形成良性循环
原则5 对改善方法本身做改善
原则6 凡事提前
原则7 凡事先行一步
原则8 尽量避免返工
这一部分的8个原则几乎是本书所有其他书评最关注的部分,在此我就不贅述了,只谈一点体会:
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
创业公司要真的快起来,尤其是软件开发要快起来我认为可以尝试“先落纸稿、快出初版和不断完善”。
先落纸稿:
长期的创作管理和研发管理工作中一直关注一个现象,当一个设计师或是程序员甚至是销售人员在“动手操家伙”之前的准备工作很大程度上代表此人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成果的水平。如果他或她可以在纸上先把要点罗列出来、再把草图勾勒清楚、最后在紙面上写写画画,做足了功课,那么无论是设计一张海报或是编写一段代码或是策划一个销售方案通常都是行业平均水平以上的。而“急吼吼”的抱着键盘一顿猛敲的通常就会遇到原则8所说的不断返工。也许这就是“谋定而后动”和“成竹在胸”的修炼。
快出初版:
这一点就和画画是一个道理,无论是小品还是丈二画起来最关键就是要落笔,哪怕随意先画上一笔,也就有了完善和优化的基础,有时我甚至认为Alpha版本才是任何的研发或创作中最重要的版本。而作者所列的原则2、4、5、6都与之有关,一定程度上国内媒体对于乔布斯的细节偏执狂的过度渲染误导了很多年轻人,多想想“最小化实现吧”。
不断完善:
自从创业圈流行“小步快跑、快速迭代”之后,大家都爱上了每周更新新版本,版本号也从当年的1.0、2.0突然发展到1.1.7.235.310之类的九位甚至十位数。对此我只想提示热衷于炫耀版本频繁的团队看一看作者提到的“原则5 对改善方法本身做改善”,也许你会有别的想法。
|Part 3 提升思考速度的方法|
相对于作者赤羽雄二的另一本书《零秒思考》这一节的内容讲的相对简略,有兴趣可以专门去读专著,这里我只简单介绍几种作者推荐的思考方法,当然也有不少是我个人体验,算是夹带私货了。
- A4纸做笔记,本书更多强调的条目化思考
作者的建议是每天针对工作生活中的问题,列出各项要点,每天写十个问题左右,坚持三个月。其实我更建议各位就此改变记笔记和写PPT的方法,始终用提炼要点的方式来思考和写作,这样效果会更明显。当然在这里也不得不推荐另一本老书《A4纸工作法》,同样是日本人写的,对如何有效的消耗A4纸有着更多的好建议。
-习惯探求“所以然”
作者认为发现问题的能力很大程度上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重合,如果能从事物庞杂中找到关键症结,很多问题都是可以迅速解决。
-假设法思考
这点对中国读者最容易理解,与我们熟悉的唯物论以及我们常听的“大胆假设、小新求证”非常类似,只是这里作者建议的是“理性假设和不断求证”。从实践来说对于创业者更重要的是时刻保持对社会的敏锐观察以及旺盛的好奇心。
-零基础思考
对于此条我一直热衷于引用马云演讲曾说到的“B 2 B”,Back to Basic。在思考很多问题的时候站在上帝視角,忽视我们日常视角已经习惯的那些条条框框,从事物的本质去理解事物本身。在这里就强调我们在思考时必须不带预设,我称之为“向外星人一样思考”。前柯达公司中国区总裁叶莺曾经在采访中回忆她的记者生涯提到,她的老师教导她“必须像一个外国人一样的观察和记录事件,忘掉你已经知道了哪些背景,这样的报道才能让更多人理解。”
-“深入挖掘”
简单讲就是有技巧的不断追问,与上一条有关,同样需要不带预设,保持理性怀疑的精神。更多强调不能轻易的停止追问,尽量的将层层包装和搪塞撕开,直到“真相”。
-画格子思考
无论是四格还是9格都是非常好的分析工具,关键在于选取合适的横纵坐标系,这一点书中讲的比较简略,可以参考《A4纸工作法》和《思考的玩具》。从我的管理经验来说如果一个中层管理人员不能熟练掌握格子思考,通常都会陷入经验主义“走到哪儿算哪儿”的境地,提拔之前尤其需要训练。
|Part 4 最大限度提升工作速度和效率的技巧|
坦白讲,这可能是我最有欲望“夹带私货”的话题了,所以如果各位想听作者的原版建议可以去读后浪出版最新引进的《零秒工作:速度解决一切的麦肯锡工作术》,在这里我分享个人推荐的几种工作方法。
- 干湿分离的时间管理
作为一个创业者尤其是创始人,每天工作不外乎几类,公司战略、对外联络、对内协调、撰写文件、宣传公司、团队建设还有作者非常看重的资料收集和自我提升,繁且杂是一个常态。
参考我之前打工时习惯于把事务分为三类,“过去、现在和未来”,我每天上午会集中处理现在的任务,下午处理未来计划和预案的储备,晚上下班后再加两小时的班了解公司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所以10~12小时工作制是我从打工时就开始的习惯,这样的好处是即使你到了一个陌生的行业和公司,你也能在一年左右的时间从普通员工迅速的杀到至少中层的位置。
创业之后,尤其是天使轮和A轮融资之后随着团队的扩大、业务的扩张,工作量和复杂程度都成几何倍数增长,即使每天工作14个小时也仍然难以招架,总有做不完的事情,所以我也强制采用了类似的“干湿分离”方法,理想状态下我的一天工作如下。
每天6点醒来我会在床上收发邮件、阅读订阅的新闻并且按照重要度和紧急度的四象限格子拟订当日工作计划。此时既可以看到昨晚睡前错过的邮件,又可以趁着收件人还没上班把很多任务和商务联络发出去,这样会给我的上午争取很多自由时间,毕竟他们处理邮件、完成任务也是需要时间的。
8点半到公司,趁着公司早餐的时间和员工们聊聊天,吹吹牛,有很多简单的面谈和单独沟通就着米粥油条就解决了。建议创始人都应该考虑在公司供应早餐,并且尽量和不认识、不熟悉的员工聊天。
9点开始,抢着时间点,按照之前的列表打电话,对方通常因为刚刚上班还没开始别的任务,被你抓住就不得不把你的请求优先处理了。而且刚上班的这一段时间主动把电话打完,也能给你白天争取更多时间,避免处理别的事情时被电话打断。如果是融资期间,这个时间点也可以安排投资人会议,毕竟当日的前两个演示比较容易被记住,到了下午也许投资人已经乏了。
10点半左右直至12点午餐,我会尽量处理内部协调类并且可以迅速形成阶段性成果的任务,把每个会切短、站着开,开完就各自干活去了,一个上午至少处理三件事情。
午餐时间还是面谈的好机会,和新员工聊聊,和进度不好的部门聊聊,轻松却直接的把政委工作做完。
午餐后上班前,半小时左右的内部培训,就让小伙伴们互相培训就好,不一定和工作相关,我对星座的很多了解是之前一个数据团队的新人中午培训我的。听到多少不重要,关键是这些有意思的小知识经常可以激发大家的灵感。当然,我经常趁着培训期间集中回复第二轮的邮件。
下午是整段的工作时间、技术部门和商务部门都会非常忙,而通常我会给自己安排一些发散性的工作,比如产品会、营销会之类,头脑风暴、时间比较长的。不过对于如何开好发散会还是比较难的,这点我也得继续学习。间隙就是各类的内部协调、列席各个部门自己组织的小会。通常我把面试也都安排在下午,这样可以比较集中的面试4~5个候选人。
6点晚餐,这时候员工们累了一天,我也不再去烦他们,通常是几个创始人和核心管理团队小会。
晚饭后是一个小时左右的培训,专业类的或是Code Review,我旁听即可。
再晚一些,员工们大多下班了,这时我开始撰写需要我自己动手的文件,夜深人静也比较专心。
直到临睡前再次处理邮件,这样我一天收到两百封邮件左右,都能在8小时内得到认真的处理。
当然这样的一个十六小时工作制有些反人类,不过联系作者说到各种容易被人打扰的情况,我觉得一些原则还是多少会对创业者有些帮助。
- 白板PPT
作者在书中也做了很多建议,大多认同,在此只做简单的补充。
首先,契合本书副标题,速度是创业团队快就是最大优势,所以我一直建议内部PPT都把格式去掉,白板黑体字,每页不超过70个字,用微博体更能提炼要点。很多简单的事情最多十页PPT就能讲清楚,尽量不要给员工下达我要看到一个50页PPT的指令,为了“仪式感”而浪费时间精力在创业阶段得不偿失。
其次,很多理工科和刚毕业的员工未必会熟练撰写PPT,可以如作者建议那样在团队内部总结标准模板,把说清楚一件事情的要素都罗列出来。这样员工省力,审核者也提高了效率。不过作为创始人要始终关注这些模板是不是与时俱进,如果某一条目很少有人写或是写出来经常文不对题就要思考是不是模板出了问题,就像作者说的“对改善方法本身做改善”。
最后,创业团队人员流动大,如果印名片时就选择单面卡纸印刷,不仅印刷便宜,离职员工的废名片还是非常好的PPT草稿道具,一页一张,写完了如同作者建议那样在桌面上排列顺序检查逻辑,很实用。
以上
大概是因为我本身就热衷于思考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优化,这篇书评略长,且加入了不少个人私货,希望能帮到各位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