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柴门内外
【1】
前几日,和好友驾车外出,在十字路口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妇人抱着孩子,红灯亮起时挨个敲车窗要钱。那孩子皮肤粗糙,瘦弱不堪,表情淡漠,看上去一副营养不良的样子。
等妇人靠近,好友摇下车窗,习惯性地递出零钱。那女人机械地道过谢,就去敲其他的车窗了。我回头看那孩子,大概二岁左右,眼神麻木,已经没有孩子的那种活泛劲了。
她叹口气,说“孩子真可怜”。我说:“你也可怜,被中国式善良绑架。”
她大惊,“啥是中国式善良?”
好吧,我突然话唠附体,一二三四开始上课。
第一,你观察下那女人,她是不是身体健康、手脚健全、神智清楚?一个健全的人,为什么不去工作。就因为总有你们这些人,在十字路口等红灯时给她钱。这个钱这么好赚,有可能一天赚个几十上百元不成问题,所以她就不愿意去辛苦打工,满足于靠着博取廉价同情来生活。
第二,你看她抱着的那个孩子,你能保证那孩子是她自己生的吗?自己生的孩子忍心抱出来在大马路上风吹日晒受苦受冻吗?搞不好那个孩子只是个道具而已。搞不好她背后有个庞大的利益集团,专门给这个行当供应孩子。全国每天丢那么多孩子,搞不好有些孩子就这样被当作敛财道具挨饿吃苦。
第三,这街上这么多车,她抱个孩子在车流中间穿梭,挨个要钱,万一孩子跑到路上,正好在司机视线死角,车一启动被压着了怎么办?这是不是安全隐患?你一给钱,这个营生就断不了,这个隐患也就消除不了。
第四,你觉得她可怜,但可能她在老家已经盖起了小二楼。一个健全人,出卖自尊博取同情,扰乱交通秩序敛财聚富,助纣为虐残害儿童,虽然她可能也有不得已的苦衷,但都不能成为做坏事的理由。
第五,这一点最可恨,抱着孩子乞讨,孩子从小耳濡目染,会觉得不劳而获是正常的,乞讨的生活是正常的,这会毁了孩子一生。
不管是在什字路口乞讨还是沿街乞讨,都是一个道理。
你说说,你的中国式善良,有意义吗?
“我去”,她说,“我竟无言以对。”
【2】
我继续给她上课。
你们这种人最不缺的就是同情心,看到什么都同情。盲目而廉价的同情,不探究本质,不顾原则,这就是中国式善良的思想根源。
人之所以会有同情心,往往源于认为自己是强大的,有能力护佑弱者。于是就整天怀揣着救赎世界的心,做着感动自己的事。同情心一起,心智就会被蒙蔽,失去了起码的善恶判断。
农夫与蛇的故事,知道吧。中山狼的故事,也知道吧。古人其实都说的很明白了。
农夫用自己的体温救活了冻僵的蛇,结果被蛇啊呜一口咬死了。东郭先生比农夫命大,他救了被猎人追赶无处逃命的狼,当狼要恩将仇救吃掉他时,幸而遇到了一个山野老丈,老头略施小计杀了那畜生,东郭先生才得以获救。东郭先生是墨者,崇尚“兼爱”,而这兼爱差点害了他性命。
当然不是说你是农夫或东郭先生,毕竟这事和恩将仇报没关系,我说的只是善恶的分辨,原则的坚守。
可能我例子举得牵强,但我想说的是,你以为你大爱无疆,但是还是要有起码的善恶分辨好吗?
她无奈点头:“好吧,下个路口我不给钱了。”
再下一个路口,她果真没再给钱了。
【3】
不是我较真,也不是给不给钱的问题,就是突然想说清楚一件事。
中国传统道德观讲博爱、兼爱、大爱,爱的多了,善恶的分界线就模糊了,大事大非的原则就模糊了,坚定的明白的判断也就缺失了。
无论是中国式同情心泛滥、中国式善良博爱、中国式道德绑架、中国式舆论导向,大抵都如此。
这是个大话题,不敢深究也没能力深究,千字小文聊作思考注解。
(注:《中山狼传》是明代学者马中锡的一篇散文,原文很长,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都非常鲜明生动,留下了“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