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过程”中的教学过程,内涵非常的丰富。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合作习中学习;要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探究的过程;要注意学生的学习拓展……这已经为新课程改革中广大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共同认可的。与数学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契合在一起。
今天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主要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学生经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二是经历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三是“过程”是指经历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四是“过程”包括动手操作实践的过程。特别是对“过程”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印象深刻,痛入骨髓。接下来简单的说一下。
第一个注意的问题,并非涉及大量的活动教学就是有过程的。以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中的分类一课进行分析。老师在一节课中设计了六个分类的活动,一节课下来,感觉像上战场一样,又忙又乱,没有达到预想的教学目标。想一想这么多活动,每个活动能充分吗?所以说设计活动一定要有目的性,贵在精不在多。
第二个注意的问题。学生经历真正的过程,而非教师经历过程。还是上面那个分类的课例。第一个活动中教师预先设想孩子把带来的食物分成吃的、玩的、文具三类,但是学生带来的实物分类的目的性不强,孩子没有按照老师的预设进行分类。老师出乎意料,于是继续引导学生按照原先的预想区分类,终于解啦老师的围。实际上这个活动有一定的开放性,因为分类的标准太多了,所以刚刚导入的时候就会有很多的分类情况,教师和学生都不好把握,很快这个活动就过去了,没有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想一想自己在平时的课堂中何尝也不是这样呢?
第二个活动是文具商店物品摆放。在这个活动中,一名学生把文具盒当成了巧克力盒。老师急切的问能有巧克力盒吗?马上引导学生到教师的活动过程上来。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时机,是可以给学生自己做判断的机会,有的时候老师会故意创造这样的机会,但是机会出现了,老师却没有用好,因为老师很着急,心里想不能在这拖时间,还有活动没完成呢。
上面两个活动不就正好切合了第二个需要注意的地方吗?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把教师的问题当成学生的问题,把教师的教学过程当成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就会缺少学生思维的参与度,没有学生思维的参与,即是有再多的活动也是没有意义的。
通过今天的学习发现案例指引中的很多教学过程的失误,我在日常的教学中经常也有这样的困惑,还需要努力认真的学习,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修炼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