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一篇文章《所有的自卑,可能都源于这个惯性思维》,感触颇深,结合目前在读的一本书《儿童的人格教育》以及自己的真实案例,理解了一个原生态家庭对孩子的重要影响,因为“一个稳定良好的核心自我和糟糕不良的核心自我信念主要是由早年的经历造成的”,因此,以自己的成长经历为依托,把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记录成个案,以供参考。
谈起自卑,我感触颇深,算是根深蒂固的一个。但是就是因为这种无形的自卑感,让我内心有了力量,“跳农门”“我要飞”的声音络绎不绝,激励着我一步步走来,一直到今,成为别人口中比较羡慕的那一个。可是我自己非常清楚,外表的自信和优秀从来没有遮掩我内心隐藏缜密的“自卑小我”。追其原因,还要从自己的孩提时代说起。
小时候兄弟姐妹较多,家境窘迫,父母又不如他人一样强势、能干,尤其是和自己的好朋友站在在一起,更是有万分的不自信,内心的自卑感显露无疑。上小学时,我比同龄孩子晚了大概一个月的时间,报名的时候,记不清楚当时父母在忙什么事情,因此,为了几元钱的学费,我退而却步,只能陪别的孩子一次次地跑向学校,一次次从1数到100——学前考试,只要会数100个数字,就可以入学,可我差不多可以倒背如流,对上学也只能望而却步。看着周围孩子一个个背上妈妈缝的花书包,幸福上学的样子,那种失望,如今清晰如初,历历在目!后来父母忙完了手头的事情,找校长说明了情况,我上学了,成为了一个插班生!刚开始,毕竟是别人已经入学有一阵子了,学习上有点吃力,辛亏遇见了一个我永远尊重的恩师,他安排我和一个好朋友做同桌,并经常帮我补课,就这样,不知道从何时起,我慢慢变成了老师眼里的好学生、父母骄傲的乖女儿、同学羡慕的优秀者,自信也点滴增长。当我作为村里第一个考上“乡中”(乡镇重点中学)的女孩子时,我尝到了“努力”战胜“自卑”的甜头,开始“昂起头”走路。可惜的是好景不长,当我跨进“乡中”大门的第一天,内心一直存在的“自卑小我”又开始活跃起来:因为寄宿,学校有没有足够的床铺,需要自己从家里拉床到学校,我却不能!我需要和别的同学合铺。此外,能考进“乡中”的学生,都堪称小学时的学霸,因此,在学习上我也没有任何优势,反而因为自己考过来的时候,成绩排名不是太靠前,又有了新的焦虑。还有一点也不容忽视,就是初中之后,孩子就开始审视自己的衣着相貌,看着富裕家的同学打扮的花枝招展,除了无限的羡慕,剩下的只有更加努力地学习,希望在学习上有所超越。这就好比本文中提到的那样“有自卑情结的人取得一定成就后,在短时间内他会表现一定的自信,有时甚至是无与伦比的自信,但是这个‘自信’的时间不能持久。”就这样我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破茧成蝶”,努力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一直到考上师范——作为村里第一人考到当地师范,自信也愈来愈强。尤其师范三年,如果说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有点太夸张,但是这三年却为如今的我积淀了太多:时常沉浸在图书馆里,读了大量的中外经典名著;集中训练,为了更高学府的深造;利用周末做家教;学生会学习部长的经历.....这一切尽管累,却积累了人生财富,丰盈了内心,让我拥有了明确的“三观”,并且一直激励着我走到今天。
有了内心的充盈,我明白自己也是凡人一个,生活终究有不完美,从而开始抓住各种机遇完善自己,学会比较自信地生活。当然,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还会显示那种惯有的不安和自卑,比如,我不喜欢在陌生人面前表露自我看法,我不善于在“群”里发言,这一切,都还有自卑的影子在。但是能有今天的状态,实属不易,我觉得可以算作一个超越自我、战胜自卑的案例之一了。况且这种潜意识的形成,完全依靠自己,没有他人的助力。那么,作为父母,作为再生家庭的父母,有没有更好的做法让自己的孩子少一点自卑,多一点自信呢?答案是肯定的,首先要做最好的自己。
文中提到这样的观点“接纳自我是走出自卑的关键”。接纳真实的自我,首先需要做到直面自我,但是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能够直面自我的人,幼年时的父母一般能作为一个清晰稳定的镜像存在。父母对孩子的优缺点有一个全面接纳的态度,并且帮助孩子人清自己的优缺点,并不是一味地唠叨和排斥,这样孩子也就自然而然的能直面自己。如果早年的亲子关系上存在不足,个体更多的体验到的是外界反馈的糟糕自己,那么,个体就会逃避不再直面自己。不过,为了掩饰这种逃避,个体会一直努力,想法遇见更好的自己。“做到接纳真实自我的第二个重要点在于要走出自恋和完美主义。”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功,不想失败,可现实就是这样成功与失败是孪生姐妹,只有“输得起”,接纳一次次的不成功,吸取经验教训,改变做法,才能有更完善的自己。
文中也还有一个新颖的观点“你不是自卑,而是思维懒惰!”比如经常拿自己的缺点与别人的优点相比较,我不会唱歌,总是想着K歌这件事,心情终究不会太好。“生活的真理在于利用好你手里已有的资源,去打好人生这场牌局。如果眼睛和内心只盯着自己的不足和没有的东西,往往在错失了星星之后,会继续失去月亮。”因此,我们应该腾出“自虐”的时间,学会反思。古人云“一日三省”,就是告诉我们学会自我反省,尤其是遭遇挫败的时候,更要停下,把自己的过失好好梳理,要吸取的教训也就会同时变的清晰,而避免了把失败归咎于自己不够好这个原因。
一个人的自感和超越感同时并存,与生俱来,更多的是在按照早年原生家庭的信念活着,在继续使用着那个早年被父母或养育者灌输的信念。请我们尽早摆脱早年的惯性思维,成为一个能够独立思考的人,内化“自卑”为力量,慢慢走向成熟和自信。因为,自卑也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