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要有主旋律
人们在社会规范里耳闻目染,这些行为规范成为人们的基因和观察世界的标准,并心安理得。像阮籍、李贽(zhì)那样的另类,不容于人,天生被厌恶。
熊毅认为:任何一个社会,最自然的发展趋向总是价值一元化、行为规范标准化,我们今天的多元化实在是不得已的结果,又从这样的既成事实认识到多元化也有多元化的好处。
我的意见,与熊逸老师商榷:
熊毅这话要前置一个条件,不能把话说得绝对。任何一个社会最自然的发展趋向并不是价值一元化,我认为恰恰相反,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应该是朝着更复杂、更多元的方向演进。我们今天的多元化也不是不得已的结果,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熊逸想要表达的意思大概是:任何一个社会,要想高效运转,就必须建立起一套人人认可并遵循的规则,也就是尤瓦尔.赫拉利说的“靠想象建立起来秩序”,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有可能实现大规模的分工协作。否则,今天世界上的许多事情根本不可能完成。
二、外国也有礼教,而且也吃人
礼教就是社会规范,就是由人们组成的群体,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经过长期博弈所形成的一套行为规则和意识形态。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有礼教,不分中外。只不过不同的人群组成的社会,礼教各有差异罢了。
加缪的小说《局外人》,就是描写了一个离经叛道的人默尔森,他不按规则出牌,违背社会规范,最终受到礼教惩罚,被判处极刑的故事。
默尔森最大的特点(或者罪过),就是过于真实,不善伪装。说得好听叫“遵从我心、特立独行”,说得难听就是“无视公序良俗、毫无道德底线”。
默尔森因为过失杀人被起诉。在调查过程中,默尔森的种种“漫不经心”、“无可无不可”的异于常人的举止,虽然看似人畜无害,实则与人们公认的社会规范格格不入,他的这种漠然态度于是产生出撼动纲常的巨大力量,激怒了所有知礼守节的人,他让所有人都本能地感到威胁:你跟我们不一样!
所以站在礼学角度理解《局外人》,会发现小说里的司法审判并不荒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