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一个同事在工作中经常出现严重的意见分歧,导致你们俩关系紧张,甚至充满敌意。如果你想化解敌意,你会怎么做?
主动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请个“中间人”做调节?
还是主要献媚,退步三尺?
都可以!
但我觉得都不是最佳方案。今天我从心理学的角度说个小技巧,供大家参考。
首先讲一个故事:话说富兰克林在宾夕法尼亚洲议会任职期间,有一个议员经常在大会小会与老富唱反调,虽然说这哥们不是有意为之,纯粹是政见不同罢了,但两人的关系一直以来都非常僵。老富为了能得到这二货的支持,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个主意:有一天他得知那二货平时爱好藏书,而且家里有一本非常珍贵的书籍。于是老富就写信给他,不谈风月、不谈理想,只问他借了那本珍藏书。结果那二货居然同意借了。从这之后,他一改往日的敌意,支持富兰克林了。
这闹着是那门子邪了?一脸懵逼的童鞋有木有?
其实老富的这个故事就是被后人广为流传的“富兰克林效应”。无独有而,托尔斯泰也曾说:不是因为他们对我好,我就爱他们;而是我对他们好,所以才爱他们。
有心理研究表明,我们对他人的认知评价并不根据TA的客观品性,而是根据自己对本身行为的合理解释需要。比如,有一个童鞋考试作弊了,其他人会如何评价呢?从未作弊过的人就会非常严厉地指责,甚至会上升到品德败坏的高度;而有过作弊的人就会比较宽容,认为这是在所难免的,甚至是机智的表现。
有意思吧!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是认为自己是善良正直聪明的人,基于此,我们就会对自己的任何行为(即使是做错了的事)作出一个合理解释,从而符合内心的自我评价。
回到老富的例子上,为什么那二货最终会支持老富呢?如果他不支持老富,那他内心就是出现冲突:(童鞋们可以脑补一下这样的画面)有一个白色的精灵会说:“你做的很好,借本书体现了你的大度,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而另一个黑色的精灵则会说:“你是个傻X,你根本与他不是一路人,他问你借这么珍贵的书,你就借,这不是犯贱么!”接下来,这两个精灵就会在他脑海里争论打架……生活中,很多精神疾病的人就是因为无法调和内心的冲突。所以最后,为了解决这个冲突,那二货不得不找到一个借口来摆平这两个精灵,“其实老富是个好人,我和他只是有点误会,他的很多观点还是有些道理的。”
所以想要化解敌意,就请对方帮个忙吧!
而接下来的话,仅仅是我胡言乱语,可能要毁三观,玻璃心的童鞋就不要看了。
在生活中,当别人无缘无故地原谅你或者帮助你了,通常我们会问自己:“TA为什么要原谅我、帮助我?”这时,我们的内心是失衡的。当百思不得其解时,我们最常做的事就是“回报”:请人吃饭、送礼或者帮助做回一件事,从而使自己内心平衡。但事实是,当你失衡时,对方其实也是失衡的,TA也会不断地在寻求对自己行为的一个合理解释。而当你做了一系列的事后,你内心平衡之时,TA的内心也平衡了,因为TA找到了一个外部合理解释“我帮助这个人就会有回报的”。
所以,有些现象就不难解释了:行贿受贿的双方都不会相互有高的评价,过河拆桥、落井下石是常事;疯狂的追求者,送这送那,但女孩子与TA玩过之后,却依旧喜欢高冷的师哥;各种补贴大战过后,用户却很难留住,而吴晓波、罗振宇所办的付费栏目却拥有铁杆粉丝。
文章上半部分我讲到的“人对自己的合理解释”,其实要具体分为外部和内部的合理解释。而这两种都能使我们内心达到平衡。一旦先有了外部解释,内心平衡了,我们就不会去过多寻求内部的合理解释了。上述的行贿受贿等现象,就是满足了人们的外部合理解释:拿人钱财、替人办事,至于行贿之人是谁,无关紧要。而老富的手段就是不给对方一个外部的合理解释,逼着对方去寻求内部合理解释。
“上兵伐谋,攻心为上”。发生一个行为,关联方都会出现内心冲突,而这个时候就看谁内心强大了。先乱者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