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迟到了!
——你应该早点起床。
——我离婚了。
——你早该看清楚他是什么人。
——我不敢发言
——你应该胆子大一点。
……
马歇尔曾说:应该是人类发明出来的最暴力的词语之一。“我不应该那样说”、“我应该更努力一些”、“我不应该只考虑我自己”……
相信你也和我一样,沉浸在“应该”的泥淖里不能自拔,虽痛苦不堪,却又无能无力。“应该”好像孙猴子的紧箍咒,暗示着我们做的好或者不好,也就是应该或者不应该。
如果你这只皮猴子没有做应该做的事情,就应该受到惩罚,如果你做了正确的事情,就应该受到表扬和奖励。无疑这会带来强烈的痛苦。
我觉得自己不完美,不够好。我会对自己说,放弃吧,否则你会失败,失败的代价比放弃更大。我会骂自己是个蠢材,怎么那么笨,怎么会犯这种低级的错误,我不停地责怪自己,特别沮丧。下一次,我要避免犯错误,我要更好、更努力、更优秀,把别人和咖啡的时间都用来读书,或者避免做这种丢脸的事情。
小学时候特别喜欢下象棋,每天和弟弟厮杀十盘都不过瘾,看电视脑子里都想的是棋盘。有一天,我输了。天呢,在我的世界里,怎么会存在输呢?我要一直赢啊。不行,我不能让别人知道我输过,所以从此之后,我再也不下棋了,一下子都不碰。我还有一句妈妈逢人就说的座右铭:我女儿就是追求完美。
在学习上课发言,如果我举手,一定要语不惊人死不休。如果心中没有十万分的把握,我是不会开口的。有时候,我担心自己说的不够精辟就不发言,当别人说的和我类似还得到了老师的表扬的时候,我就开始后悔,为什么自己不说呢?我怕丢脸,我应该是张口就是名言的。我还在本子上骄傲的写下:优秀是一种习惯。
知园老师说:去做就好,把到拿掉。只是去做,把注意力放在做本身,享受才可能发生。而“到”让我们分裂出一部分的我在某个标准上,于是一边做一边打架,何谈享受?最后,因为那个想要“到”的力量把我们彻底击倒了,干脆不做了,我做不到呀。
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NO.1,我保持了大学时代年级第一名的美誉,可谁知道我为之付出过多少欢乐。在单位业务考试,我依然是全省第一名,我已经失去了考60分的能力,我应该搞清楚所有知识点。如果我做不到第一的事情,我就放弃了,比如:弹琴、下棋、画画……
一直以来,我就是带着这样的面具辛苦的活着,以至于习惯了,写漂亮的文章,然后苟且的活。我不敢写我苟且的生活,如果写了,别人会怎么看我呢?我不能展示我的脆弱,我的文章永远是范文,永远要贴在墙上。
“我活的那些该让我们活该。”
哈哈,此事此刻,我在干吗?我把鼠标拉回文章的开头,在浏览看整篇哪有不完美的痕迹。我有没有引经据典?我有没有诙谐幽默?我有没有妙语连珠?
我又看到了我的“应该”们。
没错,它们跟我如影相随。可是今天,我要对他们说:滚远点。
我要迎接我的:错误、不完美……我要去“做”。
昨天早上,我在优益做了一个春游的分享,我不是旅游达人,出门也很少,不爱旅游,不会买优惠门票,不看攻略……这样一个我,居然做了一个分享。没有人听又怎样?听完说不好又怎样?关键是我“做”了我想做的事情,至于它“到”了那里,已经不是我关心的事情了。
晚上,我在知了读书群又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我描述了我很堵得胃的感受,我表达了我发抖的身体状况。这些曾让我嗤之以鼻、恶心厌恶的东西,它是那个时刻真正的我。别人会怎么看我?呀,你还整天学习,主办心灵成长课呢,你就那样子啊……这些已经不重要了,我做了我那时刻想做的。
做自己,很难,又很容易。
“当世界万物都能做自己认为最容易做的事情的时候,这个世界就开始很有秩序了,而且这个世界还相当有秩序。”
做多,错多;
多做,多错。
此时,我也理解了那句话:我犯错误了,妈妈夸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