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宝宝出生的第一年里,家长的另一个任务是要让宝宝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游戏——即使是那些“刺激感官”的游戏——并不是填鸭式的学习,而是要让宝宝尽情地释放自己的天性,从而知道他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他对各种刺激的忍耐程度和接受能力。——温迪·玛斯 罗尼科恩·菜德曼《美国金宝贝早教婴幼儿游戏(0-3岁)》
早教实质上是对大脑的开发,五感作为其中的一方面,既需要我们很好的开发,也是我们生活中的好工具。
童书王子埃尔维杜莱1994年首次出版童书就大获成功,此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几乎斩获了包含“博洛尼亚国际童书节非小说类大奖”、“儿童文学小人书奖最高荣誉”、“女巫奖”、“蒙特勒伊童书节金砖奖”在内的欧洲乃至世界重要的童书奖项,作品被翻译成27国语言,销量累计超百万册。
受早年担任广告公司创意总监的影响,杜莱创作的童书充满创造性与想象力,亲子阅读推广人粲然更是直言杜莱为绘本中的哲学大师。在作品《五种感觉》中,杜莱巧妙的将独立的五感联合在一起,引出神秘的第六感,帮助孩子在阅读中加深对感觉的理解。
作品元素多样
多元化是学龄前儿童脑发育最重要的关键词。怎么理解“多元化”呢?说得通俗一点儿,就是不要“偏科”。早期启蒙需要围绕“全脑”进行启蒙,大脑的不同区域都要照顾到。——大J《跟美国幼儿园老师学早教》
在生活中,我们都知道让孩子多元化体验可以让TA摸不同材质的材料、尝不同味道的食物、看不同形状的物体、听不同类型的音乐、闻不同气味的食物,那么具体到一本书中,如何让作品元素多样化呢?
《五种感觉》中,杜莱运用了大量的素材,读者不仅可以看到生活场景与生活用品,还能领略到自然现象,更能见到校园生活的场景,使得书本内容兼具广度和深度。而素材的多样化无形中增加了孩子的阅读广度,让孩子将阅读与生活联系起来,赋予了阅读新鲜感。
作品形式丰富
杜莱在《五种感觉》中不仅注重素材的多元化,在形式上也讲究丰富性。采用了对比、提问、设置陷阱等方式增加了书本的趣味性。
对比
听觉中吵与静、视觉中色彩的深与浅、嗅觉中云彩与烟雾的不同味道,书本中随处可见或明示或暗示的对比,不仅更好的调动了孩子的五感,更加强了孩子对于感觉的理解。
提问
苹果代表案情还是表示毒药?
你喜欢音乐吗?
书中的提问看似简单随意,却又充满联想,能引出无数话题。苹果在童话故事《白雪公主》起到了推进剧情的作用。简单的提问恰好可以引出孩子对剧情的思考,而TA给出的答案又恰好可以延续或开启新话题,增进亲子间的交流。
陷阱
2015年游戏纪念碑谷爆火,悦目的色彩、简单的情节、适中的难度让很多网友都爱不释手。这款游戏将2D变为3D,采用视觉陷阱,给网友带来了新体验可以说是成功的关键之一。
《五种感觉》中同样存在这样的视觉陷阱。运用色彩的明暗、物体的布局、透视技巧将平面延伸出立体的感觉,于无形中启发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作品内容不拘一格
虽然《五种感觉》是按照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第六感的顺序进行创作,但每章节的内容并不拘泥于章节名,而是以章节名为主线,串联到其它的感觉。
在嗅觉章节中杜莱赋予词语干净新的意义,结合页面中生活用品的作用,让嗅觉不再局限于单调的好闻与难闻,而是生出干净等味道。在视觉章节中,看见也不局限于实景,而是延展到虚幻中,看见梦里的各种场景,各种虚幻的场景中又会与其它感觉相结合,极具想象力。
杜莱天马行空的创意,使得《五种感觉》成为想象力的天堂,顺着书本中蕴含的点,孩子能尽情发散思维,创作出属于自己的想象力作品。
作品阅读方式不设限
杜莱的作品拥大多以绘画为主,只配上少量的文字,或许会让家长不知道如何进行亲子阅读。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亲子阅读方式有所不同。
小月龄宝宝
书中众多的元素对于小月龄宝宝来说是良好的认知素材,家长可以告诉宝宝认识颜色、生活用品、形状,如果宝宝对书籍内容感兴趣,家长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展开联想,和宝宝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比如视觉章节中,可以指着色块告诉孩子这是什么颜色;听觉章节中可以告诉孩子自然现象与行为;嗅觉章节与味觉章节中可以教孩子认识生活用品;触觉章节中可以认识动物。
具备认知能力的孩子
已经有一定认知能力的孩子可以将书中素材作为锻炼孩子逻辑能力的素材。书中自带的找相同、提问、物品都可以成为孩子逻辑能力的帮手。多让孩子观察不同与相似再辅以提问,让孩子可以动眼又动脑,使阅读不再局限于书本,扩展到更广泛的空间。
以长鼻子匹诺曹为例,家长可以让孩子观察匹诺曹和自己有何不同,当孩子说出鼻子后可以继续询问,为什么匹诺曹的鼻子会变长或者还有什么生物有长鼻子。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千万不要限制标准答案,而是应该让孩子自由发挥想象。
学龄儿童
对于学龄儿童,家长完全可以让孩子独自阅读,然后通过让孩子复述或创作故事等孩子感兴趣的方式,与孩子进行互动。
优秀的童书不仅仅适用于单一的年龄段,而是可以贯穿多年龄段发挥作用。《五种感觉》无疑是这样的书籍,它可以帮助孩子认知,又可以锻炼孩子的逻辑能力,一直陪伴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