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白俄罗斯女作家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核事故再次掀起了舆论热潮,三哩岛、切尔诺贝利、福岛……每次这些名词每次出现都有着锥心之痛。
切尔诺贝利事件可能大家并不陌生,1986年4月,位于乌克兰的,一座被认为世界上最安全、最可靠的核电站发生了爆炸,其辐射量相当于400颗美国投在日本的原子弹,之后15年内有6-8万人死亡,13.4万人遭受各种程度的辐射疾病折磨,方圆30公里地区的11.5万多民众被迫疏散。18年后知名漫画家忍受着手疾前往隔离区,亲身体验了为期两个月的隔离区生活,作下了像纪录片一般的漫画。
《切尔诺贝利之花》是一本画册,作者是欧洲著名的纪实漫画家艾玛纽埃尔,一本每次翻开都不忍心再受一次苦难的现实。
画册扉页有着《杜伊诺哀歌》的一段诗:“美无非是可怕之物的开端,我们尚且承受,我们如此欣赏它,因为它泰然自若,不屑于销毁我们。每一位天使都是可怕的。”
翻开画册之初,依仗着自己了解过切尔诺贝利事件的始末,读过一些经历灾难人们的访谈录,自认为对切尔诺还是有一定了解的。但在读书的过程中,仿佛亲身经历一般,心情慢慢转向沉重,随着黑色、灰色、深黄色的绘画基调,慢慢的在故事又或者说现实里喘不过气。
“每一位天使都是可怕的”,切尔诺贝利事件发生之后,当局对事实的隐瞒、民众被迫离家的苦况、无数人们受到辐射的影响长达数十年,直到现在核辐射的影响依旧不可估量。
在看书的过程里,一直充斥着灰灰黄黄的色彩,突然有一页作者加上了蓝蓝绿绿的颜色,作为对切尔诺事件发生之前景色的再现,此时此刻却更显自然本来的美好和人类的无力。在切尔诺贝利之后,日本的福岛也发生核电站爆炸事件,核电站并不是绝对安全可靠的。看着我们现在的美好河山,想到可能有一天也会葬送在人类自己的手上,而我们现在又能做些什么?
引用作者的结束语——
"我不属于这里。
我是一个外来的入侵者。隔离区是个无人区,当然也不需要人的存在。就是这样一片土地,也散发出让人沉醉的美,这美甚至让人联想到天堂……在这里,没有人。人们从这片土地上被赶走……不,他们是自讨苦吃!
这就好像是人类被从天堂里赶出来一样。在切尔诺贝利,人类自食其果。
也许我只是和瓦西里一样,想跑进无人区高喊’我一点儿也不怕!’。以此来证明自己是个真正的男人?
是我心中那个稚气未泯的男孩,又再次苏醒过来,想像童话主角般……去蔑视死亡?
不,我来这里并不想触碰死亡。在我看来,真正让我恐惧、迷惑我双眼的……是未知,是神秘。让我惊讶的,是生活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