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能传承这么久,作为泱泱大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我想肯定是友她独特的意义的,至少不是无知又无聊的愤青们看到有后台的妖怪都得救了,没有后台的妖怪都被一棒子打死了。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力主正思想正能量,不能让先祖 智慧的结晶被无知的人所妄评。 在看新西游记之前,我就看到过翟鸿燊教授讲的这样一段话,非常精辟。
“有人问我这样一句话,取经的路10万8千里,孙悟空一个跟头10万8千里,那就背着唐僧一个跟头就到地方了,两个跟头就回来了,费那么大劲干什么。《西游记》是在讲一个人“心路”的历程,这是一本内圣外王,修身绝好的教材。所以在走向觉悟的过程中,拴心猿锁意马。所以第一要骑着一匹马,收的第一个徒弟一定是个猴子,猴子主心,心猿嘛,所以法号悟空;收的第二个徒弟主肾,肾就不能悟空了,法号要悟能;心为火,肾为水,水火要靠土来做调整。脾为土,什么土最干净,沙土最干净,所以第三个徒弟法号沙悟净,所以心、肾、脾,元精、元气、元神,三元归一,所以叫三藏,肺为金,所以金箍棒,两边箍上叫如意金箍棒,所以金箍棒的斤数正好跟正常人的呼吸次数是一样的(金箍棒重13500斤,古代一斤为16两,换算为现代计量是21600斤,21600/(24*60)=15,而现代西医统计成年人正常次数为每分钟16——20次)。肺的神明为魄,肝的神明为魂,所以木棉袈裟平时包起来,,关键时刻露露相,因为肝的神明为魂。所以看懂“西游记”的人,那是一个魂魄合一,三元归一,五行俱全的在讲一个人,心灵成长,内圣外王的,一部非常好的经典。”
“所以,看着孙悟空是徒弟,但是一路上都是在点拨唐僧。有一段对话非常经典,有一天沙悟净问他说:师兄,我们什么时候能到雷音寺呢?孙悟空说,如果你们俩走的话十来天就能到,我走的话我一天去50个来回还能看到日头,但是师父要是去的话就得从小走到老,从老走到小也走不到。所以唐僧就傻了:那我怎么办呢。孙悟空就说只要你心诚志坚,回首处就是灵山。什么叫灵山,就是心灵之山。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在灵山塔下修,所以道不远人。”
既然西游记是讲,唐僧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重重考验,心路走向成熟,修成正果的故事。而旧版的西游记确实很完美了,表演的很完美,每个人物都栩栩如生,但更多的只是在讲故事,一如既往地在重复同一个故事:先唐僧被抓,孙悟空打不过,搬来救兵,降伏妖魔,继续赶路。每个人物都是一如既往的表现,从开始赶路,到取得真经,我们并没有看到他们的成熟,唐僧依旧正经,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也是如此这般,没有“魂”,我们看不到更多的心理波动方面的。
新版的西游记除去华丽的特效,幽默的台词,最主要的是它有“魂”。佛是很讲因缘,讲圆满的。与旧版比较,故事的内容差不多,但它的每个故事都添了前因后果,八十一难中每个劫难都有因缘,每个妖怪背后都有故事。不再只是吃了唐僧肉能长生不老,我发现有很多妖怪也都是向佛的,不杀生,修行千年也有佛性。这样讲述,每个故事才能圆满,看完之后留给我们更多的善悟。
比如乌鸡国王那一段,国王昏庸,民不聊生,并将化成和尚的菩萨放到河上浸泡了3天3夜,后来菩萨的坐骑下界,将国王浸泡在井中3年,这就是佛所说的孽缘,孽报。(我们一直讲天上一天人间一年,由此可见菩萨也没有多浸泡国王)最后坐骑所说的那段话颇有深意,很受教。比原先的故事更显的有血有肉,有因有果,更丰满。
“三个犀牛精”那一段,唐僧观花灯,动了凡尘,离家10余年思乡心切,经过悟空的点播,唐僧马上顿悟:出家人四处为家,到哪都是家。这句话特别好,毕竟唐僧也是人,人都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同时“到哪都是家”又显示了我佛的胸怀宽广。后来唐僧被抓了,犀牛老大就跟他谈条件,要放了他,而固执的他却说:不行,我不能让你们在此冒充菩萨。显得可笑固执,但也显示他对菩萨的无比尊崇。而旧版只是重复的叙事,忽略一个人的情感和妖怪的情感,缺少深入的人物心灵的刻画。最后三个犀牛精“殉情”这段特别震撼,其中老二说的那句“士可杀不可辱”,让我们知道了原来妖怪也是由尊严的,也是很灵气的。同时也把悟空给震住了,躺在马背上想了好几天,当八戒问唐僧怎么办的时候,唐僧说:等他明白了,就会放下的。最后悟空终于禅定,成熟了。
这一路走来,我们看到了发生在孙悟空身上一点一点的变化,从一开始的不懂事,到后来的为他人着想,甚至对不杀生的妖怪也会手下留情了,最终禅定。上面也说了猴子主心,也就是说一个人心志经过10年漫长的磨练,最终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