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即树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此三者是虽久不废,流芳百世的。据说,我国历史上能够做到三不朽只有两个半,分别是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半个)。
王阳明,原名王守仁,号阳明子。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心学”的集大成者。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影响了整个东亚东南亚。
出生不凡
自古凡是伟人降世,都有不凡之事发生,王阳明就是这样一个出生不凡的人。传说他的母亲怀孕超过十个月才才分娩,出生时其祖母又梦到天神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便为他起名为“云”。
但是王阳明和爱因斯坦一样,发育极晚,直到五岁仍不会说话。后来得一高僧点化,其祖父给他改名为“守仁”,随后他便能开口说话。
少年才志
王阳明的家族非常显赫,所以他从小就有着很优越的学习环境。很小就能口诵祖父读过的书。十二岁时,他正式读私塾,通过他的种种行为,私塾先生便看出此子必将不凡。
王阳明从小就志存高远,心思不同于常人。他从小便认为“科举非第一等要紧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当时英宗被蒙古人俘去,朝廷赔款求和,天下士人多愤懑不已。这些事情在王阳明幼小的心灵也投下了巨大的阴影,他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兵法,为国效忠。他十五岁时,就向朝廷献策评定农民起义,未受到重视。同年,他出游居庸关,山海关,纵观塞外,已有经略四方之志。
科举不第
王阳明二十岁时参加乡试,得中举人。二十二岁时考进士而未中。二十五岁时再次落第。他的状元父亲开导他不要再意,他却说:“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其异于常人之处,可见一斑。
二十七岁时,王阳明得中进士,观政工部。
对竹格物
王阳明十八岁时首次接触“格物致知”之学,便觉得大有深意。此后他读遍了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他下决心要穷竹之理。他走进深山,对着竹子三天三夜,到最后什么也没有发现,自己却病倒了。自此,王阳明开始怀疑“格物致知”的理论,并开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
龙场悟道
明正德元年,王阳明因上书为戴铣等二十余人鸣冤,触怒大宦官刘瑾,遭到廷杖,贬至贵州龙场。龙场在当时还是一个未开化的地方,万山丛薄,苗僚杂居。王阳明到这里之后,根据当地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了当地百姓的拥戴。
在龙场期间,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他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在这段时期,他还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影响巨大。这在就是历史上的“龙场悟道”。
平叛江西
正德十一年,在兵部尚书王琼的举荐下,王守仁被擢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当时,南中地带盗贼蜂拥四起,王阳明到任后,决心要剿灭盗贼。他知道官府中有不少盗贼的耳目,就逼问出了盗贼的动静。随后调派各方兵士,狡诈用兵,在正德十二年,荡平了江西为患数十年的盗贼。
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叛乱。王阳明得到消息,立即募集义兵,发出檄文,出兵征讨。由于兵力不足,他聚集各个府县士兵,征调粮食,制造军械。他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狡诈用兵”的特点,仅用了35天便活捉宁王,结束了叛乱。
活捉宁王之后,有一些小人就提出让王阳明放了宁王,让正德皇帝亲自再捉一次,以满足皇帝的好奇心。面对这种情况,王阳明就急流勇退,把宁王交给朝廷后,就一直称病。这不能不说是大智慧。
晚年余热
王阳明54岁时辞官回乡。在家乡,他建立书院,宣讲自己的学说,追随者甚多。
如果没有什么意外的话,王阳明就这样终了一生,倒也自在。但是在嘉靖六年,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领卢苏、王受造反,嘉靖皇帝为平叛乱,只好又请出了王阳明。王阳明为国家大义,重新出山,担任两广总督兼巡抚,领兵平定叛乱。卢苏、王受早就听闻了守仁平定盗贼和叛乱,十分害怕,还未开战,便投降了王阳明。随后,王阳明又带兵平定了剩余叛军。
舟中病逝
平乱之后,王阳明肺病加重,就上疏告老还乡。嘉靖七年十一月,在王阳明走到江西南安府的青龙港时,病逝于舟中,年仅57岁。一代大才就这样病逝于回家的路途中。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他的遗体走到江西境内时,军民都穿着麻衣哭送,天地亦为之动容。
纵观阳明先生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是有为的一生,是充实的一生,是无愧的一生。立德,立言,立功,先生都做到了极致,再无人能望其项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