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一年的奔波、忙碌后,生活在现代都市里的人们像迁徙的候鸟,听从内心的召唤,跟随大队伍,踏上“归家”的征程。春运,正是这个现象的集中写照。
然而,本来应该快快乐乐度过的春节大假,明道却赫然发现:“家”正在弱化!或者说,被严重侵蚀!
大过年的,此言何来?确实,如同候鸟内心的召唤,“家”对我们的召唤源自于灵魂深处。每个春节,我们仍然像往常那样,走亲访友、互道恭喜、吃喝玩乐、笑逐颜开。然而,“年味变淡了”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共识。究竟发生了什么?
你是否有这样的感受?曾经无比喧嚣的城市突然安静?曾经非常熟悉的农村逐渐凋敝?曾经熟悉亲切的同伴,变得陌生起来?不少承载特殊记忆的人和物都在迅速变化?......我们一次次长途奔袭,回家后却发现,所有这些人、事、物、景都在发生变化,更多的是难掩的唏嘘和感叹。面对这些,你是选择是外出旅游?还是走亲访友?是一个人的孤单?还一群人的狂欢?
不管你是谁?你是否曾有这样的感受?回“家”看到你原来的亲戚与同伴,你是否感觉词穷?感觉有些许不自在?很少有眼神的交流?面对冷场时,我们是否只能打开手机,假装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处理?或者,大家围坐牌桌/饭桌才能找到自己熟悉的舒适?
我出身在川西农村,祖上是胡广填四川移民过来。父母都是本村的,从小,我是被浓浓的亲情包围中长大。那时候,“家”是绝对的避风港和心灵归宿。时间也是停滞的。春节不光意味着好吃、好穿、好玩、和压岁钱,更意味着浓浓的亲情。那时,虽然,我们的物质并不富裕,但从每一个亲戚那里,我们总能得到最好的关爱,我们也愿意将你最好的东西,拿出来与亲戚们分享。彼时彼刻,“家”很亲,很自然,“年”很醇,很温暖。
几千年来,“家”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我们的社会结构也基本上是按照“家——家族——宗族——民族——国家”的方式在构建。就如同我们所熟知的物质世界的排列组合一样,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结合成为一个水分子(如同一个最小的家庭单位,事实上,家庭也确实一直是我们最小的社会组织结构。)多个水分子如同水滴汇聚成溪流,这些最小的家庭组成了家族甚至宗族乃至整个民族,最终形成国家和世界的汪洋大海。
以上是我们一直以来所熟知的社会结构。但很遗憾,这些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我们的社会貌似正在经历一场“分子→原子→量子”的演进。
是什么在冲击我们的精神堤岸?
阶层异动
社会的变动本身是好事,但当那些家族里原本差不多的兄弟姐妹和亲戚逐渐走向了不同的阶层,怎么可能还有共同的语言。一群人一旦坐到一起,不管你是跃升中产和“新贵”,还是碌碌无为的“穷忙”和“屌丝”,抑或是跌落泥潭的破产者,我们潜意识里已经知道了,我们已经成为了不同的阶层,那些曾经将你我们划归同类的符合正在淡去。而且,这些东西很大概率上是不可逆的。
当对一个人的评价逐渐由我们是“一家人”,到你是否“成功”?我们价值的天平里亲情的砝码也逐渐被可物化的“房、车、钱”所替代。物欲横流和精致的利己主义盛行的时代,亲情、友情、爱情都变成用钱衡量和买卖的东西时,富含温情的“家”和“家文化”自然式微了。
城市化
城市化是我们正在经历的一个巨大洪流,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方式冲刷和重塑着我们赖以为根的精神家园,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忙碌的生活、各种的压力,那些我们曾经以血缘和故土构建的精神家园,正在逐渐淡化,以城市和物质生活为背景的新的精神世界正在被重新构建。在灵魂的深处,我们都是那个来到陌生世界的小孩。好奇、恐惧、迷失、改变、适应、重构、成长成为我们全新的课题。
独生子女
独生子女是时代的特色。当更多的没有兄弟姐妹的一代正在成为社会的主流,对于他们,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他们的“家”的观念都将变得不一样。
压力
现代的都市人群,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压力。事业、感情、生活,无论哪个方面的压力都够我们应付的了,很难有人能够真正静下心来品味生活、感悟人生。而“家”是需要慢煨慢熬,细细地品的。
好了!观察到了些什么,如果不能引发我们思考和行动,那又有什么意义?所以,问题来了:
1、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呢?都有什么趋势值得我们去关注呢?
2、如果“支撑”我们精神世界的那个“家”坍塌和消逝了,我们用什么立足?
3、如果“家文化”不是消逝,只是形式的变迁,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做点什么?
最后,以上仅是个人思考,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拍砖,也欢迎交流!
李明道
2018年春节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