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前思:
“1亿有多大”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3页的内容,是一节综合实践课,教材安排这个内容:一方面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利用他们已有的认知和数的组成,让学生对抽象的内容有更深刻地体会;另一方面是围绕一个问题展开研究,让学生通过具体量的研究来明确研究问题的方法。以此实现既让学生对“1亿有多大”有个基本的判断,又让他们掌握研究这一类问题的方法。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3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过程,借助具体事物,感受万、亿等大数的实际意义。
2、在探索中学习“猜想、实验、类推和对照”的方法,领悟由局部推算出整体“的研究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纸张若干、计算器、直尺、米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板书“1 0000 0000”,提问:同学们,这个数是多少?应该怎样读?那么1亿是由( )个千万组成的、由( )个百万组成的。(出示题目)
2、揭示课题:关于1亿,仅仅知道这些知识还是不够的,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亿有多大。
3、请学生想象身边熟悉的物品:如果有1亿个,会有多高?多重?花多长时间呢?
(出示)1亿______有______?
4、学生自己对此提出问题。
(预设:1、书。师引导学生想象1亿本书有多高;2、米。师:1粒米很轻,那1亿粒米有多重。 )引导学生提出其他不同的问题。
二、合作探究
根据学生提出的具体问题,以及他们猜想物体的重量、长度和高度。让学生选择刚才所说的具体物品,进行合作探究。
1、猜一猜。
课件出示问题:
(1)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高?
(2)读一亿个字要用多长时间?
(3)一亿粒米有多重?
(4)走一亿步有多长?
学生发挥想象,说说自己想象中的大小。
2、商量研究方案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老师也和你们一样好奇,不知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有什么好方法进行验证吗?两人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进行交流讨论。看看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来进行验证呢?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介绍一下自己的方案?准备怎么进行验证?
问题(1):应如何进行测量?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是否真的要量出1亿张纸叠起来直接进行测量呢?不能直接测量怎么办?
启发学生说出:可以先测量一部分纸的厚度,再由部分推算出整体是多少。
教师继续追问:那“部分”应该取多少呢?
启发学生说出:可以先量出100张纸的厚度或1000张纸的厚度。
教师追问:你们为什么不取101张、1021张呢?
教师说明:为了计算方便,应该取整百、整千、整万的数量。
问题(2):如何去研究读一亿个字要多长时间?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先读出10个字或100个字所需要的时间?
师:为了计算方便应取整十秒算。电子表上的秒数最好从整秒开始计时。
问题(3):如何去研究一亿粒米有多重?
这几个小组采用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点?(都是选择其中的一部分进行测量。)
4、实验操作
每个小组确定研究一个内容,小组合作探究。
5、交流汇报
师:刚才各小组动手实验、积极探索,表现都很出色。接下来是成果交流的时间,请同学们认真倾听,大胆质疑。
(1)小组交流活动过程及体会。
探究第一个问题: 1亿张纸有多高。
预设生1:我们先测量出100张纸是1厘米。然后进行推算,1000张纸就是1分米;10000张纸就是1米,照这样推算下去,1亿张纸就是1万米。
生2:我们发现,1亿张纸比珠穆朗玛峰还高。
……
师:将学生们得到的结论和身边的事物进行对照,一起来感受一下10000米到底有多高。(出示黄鹤楼、湖大附小教学楼以及珠穆朗玛峰的图片进行对比。同时将这三者都与1亿张纸一同比较,让生感受到此时的黄鹤楼缩小成了一只蚂蚁,而附小教学楼更是微不足道了。
第二个问题:研究读一亿个字要多长的时间的小组。
预设生1:我们组先测出100个字要( )秒,1000个字就要( )秒,这样推下去,1亿个字就要( )秒。(读1亿个字,大约需要347天。)
引导学生将“秒”换算成常用的时间单位“天”、“年”。
第三个问题:研究的是一亿粒米有多重,请你们小组代表来说说你们的方法。
预设生1:我们组先测量出100粒米有2.5克.所以1000粒米就有25克,10000粒米是250克,这样推下去,1亿粒米就有2500千克,也就是2.5吨。1亿粒米真重啊。
师:是啊,1粒米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可是没想到1亿粒米居然这么重。同学们,提到米粒,王老师想考考你们,请你们思考一个问题。
课件显示:想一想:我国约有13亿人口,如果每人每天节约1粒米,那么全国1天大约可节约多少粒? 那有多重?如果一卡车可以装米3吨,可以装满几辆车?
师:了解到这种情况,你有何感想?
(预设两个小组测量步长,产生的结果可能不同。)
师:为什么都是研究1亿步有多长,结论却不一样呢?
(1亿步大约长5万千米,绕地球一圈还多。(赤道长4万千米。))
预设生:因为每个人的步子不是一样大,所以测量出的结果就不一样。
师:看来,“小数目”的测量很重要,它会直接影响验证的结果。而且,测量的小数目越大,验证的结果就越精确。
三、课堂小结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4个问题,其实都是在研究1亿有多大。
那么1亿有多大是怎么研究的?通过研究我们得到了什么? 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一下。谁来说说是怎么研究1亿有多大。(得出:通过先计算小的数量,再推算出大的数量。)
师引导学生:在计算小的数量之前,我们首先要确定研究什么,也就是研究主题要先确定下来,是研究纸,还是研究大米,还是研究读书。
再取出其中的一小部分,测量起来比较方便,再通过计算来推算出大的数量。
师:说的非常好!我们是通过这样一个研究方法来进行研究1亿有多大的。研究1亿有多大,我们还知道了什么?
如果不研究的话,你们想得出1亿有多大吗?看来1亿确实是个非常非常大的数。在生活中这样的大数有很多。接下来老师让大家猜一道有趣的题目。请你们用今天学的知识来判断真假。
四、作业布置
课后研究问题:
1、如果每天花5000元钱,1亿元可以花20年。
2、只要全国人民每人一天少浪费1粒米,可以供一家三口人吃56年。
五、板书设计:
一亿有多大
猜想 验证
确定主题: 1亿张纸有多高:
读1亿个字要多长时间:
1亿粒米有多重:
1亿步有多长:
画1亿个点要多长时间:
实施方案: 推算
部分———→整体
得出结论: 1亿太大了!
教后反思:
在教学“1亿有多大”这节综合实践课,我将活动实施的权力交给学生,希望能够通过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动手实践、互相评价,来达到本节课的目标:1、让学生亲身经历、实践、推理和对比之后,理解“由部分推算出整体”的研究方法,感受到1亿有多大。2、通过自主参与探究,学生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确定主题、确定实施方案、得出结论。也为后期类似的探究问题建模。
在授课之前,我一直在思考到底是将“部分推算出整体”的研究方法,在这一环节讨论得出,还是在实施方案结束后,由学生们归纳总结得出,因为由学生自己实践后得出的结论肯定是会比前期猜想的印象来得深刻得多。但是在我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是直接讨论得出的。我的目的是让后面的教学内容不杂乱,单纯地呈现,使学生能明确要求,也希望教学层次更清晰一些。也就是自己还是舍不得“放”,或者说是不敢“放”。
这一节课上结束,通过学生们的学习反馈可以看出教学目标基本达成。虽然这节课让学生们动起来了。但是距离心目中的综合实践课还是相差太远。因此在下一阶段的教学中,综合实践课我将再次尝试将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做他们的引导者,适时给予追问及引导。我相信随着自己不断地尝试能够真真正正地让综合实践课动起来,让学生们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