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 是 陈 小 新 第 17 篇 原 创 文 章
暑假来了,在曾经过去的很多个夏天,给自己订过这样的目标吧,我一定要学会游泳,我一定要在假期把那些书单上的书都看完,我一定要瘦下10斤,我一定要报名参加XX课程。然而,订目标容易,行动起来难,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拖延症。最后整个暑期过完了,除了躺在家里吃喝玩乐,哪也没去,没有增加社会体验感,也没有拓展知识宽度,最后还胖了。
一
什么是拖延症?
拖延症取意“将之前的事情放置明天”,总是表现在各种小事上,但日积月累,特别影响个人发展。拖延现象现已成为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该词的最初亮相是在爱德华·霍尔出版于1542年的书里。圣经从希腊文翻译为英文的过程中,拖延更多被译成“罪过”,直到工业革命后,拖延才逐渐具有了现在的含义,被视为“以推迟的方式逃避执行任务或做决定的一种特质或行为倾向,是一种自我阻碍和功能紊乱行为”。
拖延症和懒,其实只有一线之隔,拖延症有目标有计划,有行动方法,只是纠结的时间特别长;懒是缺乏动机,没有方向目标,放弃挣扎,甘于平庸的心理状态。
为什么会养成拖延的习惯?
1
爱幻想,想直接跳过过程,看到达到的结果
过程总是艰难的,以至于总想压缩这一过程,貌似把时间一压缩,就能压缩对于心智耗损的时间,直接抵达最后的结果。多少人幻想着,熬个夜,就能把手头那些原本需要花几天的时间,在一个晚上就全部解决掉。所以一再压缩开始工作的时间。
2
在长远目标前,本能的驱使我们追逐眼前利益
当念头一转,情绪来袭,就先选择对当下有益,但对目标无益的事情。比如在写一个方案前,你会更倾向于刷朋友圈,也迟迟不愿意开展高效的工作。
3
采取行动前,没有经过思考与计划
躁动的心很难管理住行为模式,一旦注意力有新的冲动,就会偏离原来的轨道,去做其他及时行乐的事,从而直接放弃整个行动。
“
心理学家Daniel Gustavson说:拖延往往不是因为你不能对该做的事说Yes,而是因为你无法对其他所有事说No。
”
二
最近我的拖延症也犯了,因为在理性抉择面前,心里面的那只猴子就出来闹腾,干扰我的目标,让我有了更多的借口,迟迟推迟行动:
----天气这么热,要不先吹个空调,吃个西瓜吧;
----小孩醒了,要不我先陪他玩一会儿吧;
----新出了一部美剧,为了增加写作素材,要不我先看完它吧;
----太困了,没法集中精神,要不我先睡个午觉吧;
在一个个借口面前,合理化了自己的行为,就让看书写文章的目标一直拖延,心安理得的享受眼前的轻松。但是我心里面是有一个阈值的,等过了界限以后,节制和理性就会再次占上风,让我能够先摆脱心里那只猴子,快速的先把目标完成。对于我来说,克服拖延症,就是缩短心里被那只猴子压制的时间。
想想自己为什么会拖延,很大程度上是有恐惧的部分在。
一怕做不好,二怕做不完美。
我怕我写的文章不够好,没有阅读的价值。我怕这个主题写得不够透彻,不够完美。虽然也能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但是那就不是文章了,而是流水账和日记。写文章就是要有观点,有想法,有逻辑。而且我之前决定写自我成长类的文章,我就已经做好定位,不能随意摇摆。
三
为此我读了很多的文章,也看了TED上面那个关于拖延症最著名的演讲,归结起来有几点可以破解:
1:培养目标感
这个目标,就是驱动你去行动的最强动力。如果你不够渴望,不够想要达到,结果不够诱惑你,错失目标的挫败感不够强烈,那当然不会有足够的动力行动。但事实上,生活中有很多的大小目标,不痛不痒,短期不做不会造成太大的损失,以至于有理由拖延下去。而这些小目标,都是重要但不紧急,不花时间提早处理,会衍生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2:设立deadline
将大目标化解为小目标,设立每次的限定时间。当然对于拖延症来说,即使有时间限定,依然会拖延。但是只要有时间限定,心里那只怪物就会跑出来吓走猴子,让理性赢取全面胜利。只要有时间限制在那,中间的过程就不会那么舒坦那么心安理得,会产生内疚感,让你加快行动去达成目标。
3:先开头,再看结果
先把硬骨头啃掉,战胜心里恐惧,在行动中再来矫正和优化,有了结果有了反馈,就会有把目标完成的动力。
4:提高单位时间的专注力
专注力是没有办法长时间持续的,在短时间内效果更佳。所以在一段时间里,集中解决问题,排除其他干扰,增加效率,这样从最大程度上避免半途而废。管理好脑袋中随时会出现的分心念头,不要干扰行为。
《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生命中很多东西可以重新来过,也可以失而复得,只有时间从不回头,流逝了,就永远不会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