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苇间五月天,
苍苍蒲柳碧波前。
兴来写幅端阳景,
质与当垆作酒钱。”
端午节,似乎已经成了粽子的同义词。小时候吃粽子还觉得新鲜,搬个小凳看着勤快的七大姑八大姨包粽子是件非常脱离日常的事。新鲜、仪式。一碗雪白的米,一桶泡在水里的翠绿欲滴的箬叶。就这么看她们像变魔术一样把叶子折成一个小漏斗状,装进几勺米,再装上几颗枣,再添上米,压一压。光看这填满米的动作都让人觉得满足。然后又像魔术一样,白米被绿叶包裹得严严实实、滴水不漏,叶子在手里翻转两下,就成了结结实实的小三角。我对生粽子的喜欢超过了熟粽子,因为这个小巧可爱的三角散发着满是光彩的绿,绿油油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泛着光芒。又鲜活,又清凉。白是干净的白,绿是彻底的绿,有生命。
然而熟粽子就要腐朽得多,叶子黄了,颓丧的样子。粽子馅儿的汁水油料,慢慢渗透并覆盖了米。打开,粘手、烫嘴。熟粽子,像一个油腻的中年白胖子。
可能因为人太小,粽子又太大,留在童年记忆里的粽子,同义词就是:“撑”。糯米本来就不消化,粽子的个头对一个儿童来说不算小。加上味道也不错,于是一个粽子顶一顿饭。吃了它什么也都吃不下。
长大了,就不喜欢它了。每年只是看在端午节的面子上,强迫自己吃一个应应节气。跟屈原没有什么关系,只是对童年,还想保持这么一丝若有若无的联系。
可是话说,如果认为端午就只有粽子,那一定是被撑傻了。端午又近夏至,夏至是太阳正正直射北回归线,一年之中,昼最长,夜最短,所以是一年之中阳气最盛的一天。当然了,历史上它有很多名字,龙舟节,浴兰节什么的。可见划龙舟和泡澡也是端午可以玩的项目。
周瘦鹃先生在《端午景》一文里写了关于端午的这么些玩儿法:
“农历五月五日,俗称端午节或端阳节,也有称为重五节、天中节的。苏
沪一带旧俗,人家门前都得挂菖蒲、艾蓬;
妇女头上都得戴艾叶、榴花;孩子们身穿画着老虎的黄布衫,更将雄黄酒在额上写一王字,并佩带绸制健人。雄黄荷包、条绒铜钱、独头网蒜等一串。这一切的一切,都称为“端午景”。
旧时,有些迷信的人家,还在客堂里挂上一幅钟馗的画像,以为他能杀鬼。蒲蓬除挂在门上外,还要挂在床上,以蒲作剑,以蓬作鞭,再配上一个锤子形的蒜头,据说这都是用以吓退鬼物的。
清代诗人吴曼云霞《江乡节物词》
咏之以诗:
“蒲剑截蒲为之,利以杀鬼,醉舞婆娑,老魅亦当退避。破他鬼胆试新硎,三尺光莹石上青。醉里偶然歌斫地,只怜蒲柳易先零。”
末句调侃得妙,足以破除迷信。
此外又在门上床上张贴用彩纸画成的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五毒符,并在每二间房中,用铜脚炉焚烧苍术、白芷、芸香等,再点上二根蚊烟条,直烧得烟雾腾腾,都是可以去毒的。这些旧风俗虽有迷信成分,却还是一种卫生运动。
孩子们所佩带的健人等物,我在幼年时代也曾佩带过;先母工女红,所以也善于做这小玩意儿。所谓健人者,是用彩绸缝制的一个小孩子,骑在一头小老虎背上,下面再加上袅绒的小铜钱,袅丝的小角黍,绸制的小荷包,内装雄黄或衣香,这几件东西用丝线联成一串,五色斑斓,美丽悦目,倒又是旧时代妇女们一种精细的手工艺了。此外又有所谓长寿线,是用五色的丝线编就,缚在孩子们的臂上,男左女右,用以验看将来的胖或瘦,线宽则瘦,线紧那就胖了。”
除了周老先生提及的这些传统浙沪一带的端午风俗外,北方端午还会吃五毒饼。听说故宫周边今年还有和稻香村合作了一款“五毒小饼”。可以说是十分现代化了。
端午前夕,我在网上也找到不少口味和包装都千奇百怪的粽子:龙虾、鲍鱼、梅干菜;腊肉、火腿、玫瑰糖……还有千奇百怪的现代黄酒,比如网上看图还不错的涩品老冬酒和亲尝非常喜欢的山村风物五年陈酿(黄酒)。
另外,如果对中华传统科学,简称封建迷信,或称传统玄学文化有兴趣的朋友,还推荐另外两项颇有古意的民间玩法。我的朋友老林,曾经在他的微博上详细介绍过,简单说,两项是:1、制作“正阳水”;2、一个只有在端午这天能练的法术-治小儿“收惊”;因为内容太丰富,他介绍的又非常全面,所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移步这里了解详情:
可以学着做一点正阳水,练一个中华传统魔法。艺多不压身,法术也是本事,利用吃一个粽子的时间学会一个秒杀江湖神婆的救人技能也是很好玩的。
过节本来就是一个很民间、很热闹的事。就是找个理由打破日常。要的就是新鲜、仪式,还有内心中的热闹。
我自己一个人端午大概打算这样过:提前几天在门口挂上新鲜的蒲草和艾叶。端午当天,用陈年端午艾叶泡澡,穿上新衣服,系上五彩长寿绳,再点几支艾草香,使劲熏一熏。
正午午时打开窗在太阳底下晒一瓶“正阳水”;下午茶吃点儿五毒小饼,听听评弹《白蛇传》,把好朋友花现画的钟馗像在屋里挂起来;晚饭吃一个蛋黄鲜肉粽子,一个玫瑰洗沙粽子,再喝上好几壶加了雄黄酒的黄酒,注意了是好几壶。
夜宵就可以吃许仙了。
特别推荐端午这天我会穿的新衣服:
好朋友“大只手做”的宽袍大袖凉快裙子。开衩到大腿,可以挂香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