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我家小帅哥魂不守舍,原因就在于换牙期,口中的四颗牙齿同时松动,让他烦恼的总是想去摆弄一下那几颗松动的牙。
其中一颗在已经斜躺了两个多月后,终于在昨天用手轻轻一扳就掉了。少量出血后,第二天再来观察,才发现落了乳牙的位置新牙其实已经长出了一半多,也正是因为这颗新牙的存在,那颗旧牙才会不忍离去、垂死挣扎了那么久,斜躺在那里耍赖,但最终还是被新牙赶出了历史舞台。
总体上来讲,目前口中到处呼噜呼噜活动的牙,的确给在春节时本来可以胡吃海喝的熊孩子带来了诸多不便,他自己甚至提出建议:“要不就去医院拔掉吧,免得影响吃饭。”
然而我却拒绝了他的请求。现在每一颗能在口中多停留一下的牙齿,都是个极好的占位。都将为他在矫正牙齿的过程中,延长时间窗口。因此,调整到足够的生长空间和位置后,乳牙才脱落是最佳的。
我是在孩子6岁第一次换牙时发现他的牙齿位置不整齐而选择进行矫正,这个时间要持续四年到五年,对于他而言,在早期矫正的过程中就会不断地遇见换牙,这是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
这其实已经和几年前我们在他最初换第一颗牙时的做法大相径庭了。
在熊孩子小的时候,我曾经听一位年长的妈妈说,为了让孩子的牙齿不乱七八糟的生长,最好孩子在换牙时,牙齿一松动就抓紧时间去医院拔掉,这样可以避免孩子总是去舔牙齿,防止生长错位。
我一直牢牢记住那个妈妈的话,也一直是这么践行的。
那时候华西儿童口腔医院算是熊孩子拔牙的快乐场所,已经松的牙打点麻药,拔起来一点都不痛,之后还能在医护人员的建议下吃个冰糕止血。
随着孩子换的牙越来越多,我发现,这牙齿最重要的还是遗传,包括形状和位置(当然不是遗传我),最终让我担心的错乱牙齿还是开始疯狂生长了,于是带着孩子走上矫正牙齿这条路。
我们采用的是一种夜间睡眠矫正的戴牙套的方法矫正。这其实主要是通过牙套调整位置以扩位的方法让每颗牙在生长过程中有自己足够的空间,这种方法适合于12岁之前完成,否则就只能等到青春期后以口中沾满钢钉、或者白天也需要带透明的隐形牙套的方法矫正了。
这个阶段牙齿的占位非常重要,所以自然脱落是最科学的方式。
就像有一次,熊孩子的乳牙上有了一个小洞,华西儿童口腔的医生建议拔掉,医生认为如同一件要扔掉的衣服,根本不需要再来补纽扣。
当我综合了矫正医生以及成人牙科等多方意见,还是为熊孩子的那颗蛀牙做了根管治疗,明知道这花掉的1000多元治疗费会在半年后因乳牙的脱落浪费,我也不愿意在他矫正牙齿的黄金窗口期,错过大半年的大好时光。
往往根据想要的结果,追溯到前端所要选择的行动,才是最有效的。
02
细想一下结果和行动的关系,真的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就像早期澳大利亚第一代移民,如果不是根据想要的结果采取不同的行动,也不会有今天如此繁华且富饶的国度吧。
18世纪澳大利亚被英国占为殖民地,当时英国的囚犯太多,英国政府决定把这些犯人移送到澳大利亚,这样做的好处,一能缓解监狱的压力,二能充实澳大利亚的殖民地人口。
当时是由英国政府出费用,选择第三方也就是私人的船队进行运输。
可在实际的运输过程中,英国政府发现,这些私人船队往往不顾及犯人的死活,在生活以及就餐医疗方面没有给予必要的保障,很多犯人在前往澳大利亚的途中就死去了。
如果犯人的数量少了,怎么能够在澳大利亚充实殖民地人口呢?
英国政府后来想出了一招,那就是改变最初以上船犯人总人数付钱的方式,根据抵达澳大利亚后活犯人的数量支付费用。
这样一个根据结果而导致前端行动的转变,使得这些私人船主们不得不高度关注运送犯人的身体和健康状况,毕竟这和他们自身的经济收益密切相关,最终犯人的死亡率大大降低,实现了英国政府扩充殖民地人口的目标。
可见,由于想要的结果不同,才会采取与最初完全相反的行动。
03
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忘记去思考一件事情结果的重要性,而是纠结于过程的不完善的细节,以至于越走越远,到最后也没法看见自己想要的结果。
就像我们现在经常吐槽的中国教育,如果考评学校和教育成果的时间段可以更长,考核的目标不再是重点率和升学率,才有可能改变现在教育短期急功近利的行为吧。
比如说我们现在单纯的根据升学率来判断一个学校的教学成果,这是一个升学考核标准,但不应该是唯一的考核标准,否则难免会走偏。
有多少学校和教育管理机构以及第三方机构,在10年、20年后,为荣耀升学率数字有过贡献的那些学生们的生活现状做过调查?
他们会把一个学生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作为教育的目标吗?究竟培养出多少毕业20年后还在坚持学习的终身学习者呢?培养出各行各业的翘楚了吗?培养出多少艺术家和发明家呢?
短短几年的教育成果就需要马上面向社会反馈,并且只有一个指标那就是升学率进行考核,这个目标未免太直接了,太容易注重短期效应了。
这可能也是中国教育目前最让人困惑的地方,为什么我们不能给这样的考评体系一个更长的时间维度呢?我们为什么不能以综合的评价体系作为公布的结果?为什么选择人才都是统一标准?统一标准和机器人干的事有什么区别?
也许从教育最终的结果来考虑实现的途径,就会发现新的契机。才会发现“天生我才必有用”绝对不是一个自我麻痹的语录。
也许从熊孩子换牙想要的结果、18世纪英国政府想要的结果,都该想想,我们究竟想要的教育结果是什么?
是极少数进入社会打造精英面孔的精致利己主义者?还是不管做什么职业都能够有价值感、让自己的一生过得趣味盎然,热爱生活的大多数幸福普通人?
即使我们改变不了大环境,但是作为最该为孩子教育负起责任的父母,我们能不能做到给孩子一个更长的时间维度,慢慢地等待他们的成长,并在这个过程中给予爱与耐心的浇灌?
其实,任何事情想要的结果才是实施方法的唯一路径,焦虑中别偏航与想要的结果背道而驰,才是王道。
不是吗?
阅读完喜欢请点个赞,如果能选关注,必是真爱啊!
作者妮妮:
曾任记者多年,获业内最高大奖。
11岁帅哥的少女心辣妈,有深度的话痨达人,真诚幽默的非著名阅读推广人。
欢迎与妮妮交流阅读与生活。
本文图片选自优美图,感谢原图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