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起来的信息才叫信息。
昨天,我发了一条朋友圈,“大家有近期去纽约的么?搭个伙呗”,主要目的是希望找到一个伙伴一起去纽约旅游。平时在朋友圈里也时不时的会看到类似的消息,我不知道这种公布就近有多大作用,但对我而言,大多数都是一看而过。所以我已经抱着毫无收获的准备,去忙别的事了。出乎我意料的是,我收到了两三个确实是要去纽约的回复,其中一个是平时没什么联络的同学,另外两个在我看来确实是可能一起游玩的伙伴。于是我和他们展开了进一步交谈。
“你去纽约是找朋友玩么?”
“不是,是陪朋友办事。”
“嗷嗷,好的。”
“你去纽约是找朋友玩么?”
”我们有个课程会去纽约。”
“嗷嗷,好的”
在问清楚意图之后,我不得不找其他的话题岔开,寻求自然而然的结束对话。
就这样,我收获了三条额外的信息,可是仍然没有满足我的需求,至于这条朋友圈发的值不值,我想因人而异吧,我需要耗费时间和精力来处理额外产生的附带信息,但同时我把自己的信息给投射出去,从而获得更多潜在的信息和机会,很难单一的说其好坏,只能就策略和程度来稍微做一些分析。
现代社会,人们对于个人隐私越来越看重,我也一样,这种模式更贴近我的性格,把自己包裹起来,把信息封闭起来,就像一个黑洞,只有吸收没有释放。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这种模式是低效的,没有流动起来的信息是死的。比如如果我不说出来,没有人会知道我的需求,而也可能无从激发其他人说出来的动力,从而一拖再拖,最后肯能在时间中逐渐消失。而在我发出这一条朋友圈时,我散发出了几个关键信息,旅行、纽约、伙伴,这些信息会流动到看我朋友圈的个体里,从而对个体产生影响,可能会给我打上旅行的标签,亦或是会思考自己最近的安排,或者也会想想周围有没有朋友也去纽约的。就这一条信息,在个体间流动开来,从而产生了影响力。而相比我自己去苦苦寻找,这种不会太耗费资源的方式反而能够增加我寻得伙伴的几率。
当然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在我发出这条朋友圈的时候,我也暴露了我的信息,同样的信息——旅行、纽约、伙伴,可能也会被不坏好意的人利用。比如人们可能搜集我的行踪,想我推荐旅游产品,亦或者冒充可以信赖的伙伴与我接触,这些无疑是自我信息暴露所带来的危害。为了将危害降低,我选择了在朋友圈发布这条信息,同时也未说明去纽约的目的,以此来减轻可能带来的威胁。
从这个社会的层面来说,越透明越公开,信息流动的越充分,资源的分配就会越科学越合理。然而其中有两个问题,第一是信息公开和流动自身所带来的能量的损耗,而是恶意玩家所带来的不稳定因素。从个体的角度出发,信息公开是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合理的便利的,这也是整合社会发展的趋势,然而为了解决以上两个信息暴露的问题,我们需要减少无谓的能耗损失,选择高效的手段进行传播,比如去专门的机构或者板块发布信息;二是尽可能的避免恶意玩家的参与,提高防范意识,选择权威机构,让自己的信息更可靠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