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家百无聊赖,在朋友的安利下,看了一部台剧——《想见你》,感触颇深。
不得不说如今的台剧大有复兴之势,包括之前写过的《我们与恶的距离》,都充分体现出台剧不仅仅是青春偶像剧的代名词,而是有着更为多元和深刻的元素。
昨天晚上看完大结局之后,决定写点什么,无关男女主“未来过去我只想见你”的深情,也无关复杂烧脑的穿越时间线解析,只想单纯聊聊由这部剧联想到的人。
有人说拿 27 岁的黄雨萱和 17 岁的陈韵如相比不公平,毕竟由于年龄的因素,两人的阅历和处世智慧压根不在一个水平。
话说得在理,可如果是和十来岁的“黄雨萱”相比呢?
看过剧的人都知道,黄雨萱性格开朗、有话直说、敢爱敢恨、洒脱果敢,会打篮球,从不勉强自己做不喜欢的事,男主李子维深深地被她吸引。
而陈韵如与她相反,性格孤僻,在学校总是戴着耳机一个人默默走路,在喜欢的人面前眼神会闪躲,过得比较压抑,觉得准备离异的爸妈都不想要自己只想要弟弟,喜欢在日记里写一些悲伤的话语。
俩人相比,论谁都会更喜欢与前者相处,而对后者敬而远之。
在看黄雨萱的戏份时,总是忍不住想起一位初中同桌,她长得很清秀,留着干练的短发,还会打篮球,也是在她的影响下我知道了科比和麦迪是谁。
她在男生当中特别受欢迎,也有不少人或明或暗地透露出喜欢她,印象很深的是一次早读课,隐约感觉有视线望向我这边。
一开始还自作多情地以为那个男生在看我,后来才反应过来他目光的落点是坐我右手边的她。
不仅我们班的男生喜欢和她玩,隔壁的隔壁班有两个男生也经常来班上找她,虽然没有李子维和莫俊杰那么帅,但一个跳高很厉害,另一个成绩不错而且爱打篮球,也算是年级知名人物。
总之她是一个很明媚、大家都很喜欢的存在。
而我作为她的同桌,虽然不会像陈韵如那样独来独往,但与她相同的是,我也胆小听话、敏感自卑,觉得爸妈重男轻女。
虽然过去很久,但我到现在依然记得后桌嘲笑我穿 abibas 的衣服以及每周五放学后,妈妈开着时风牌货车来接我时,我迅速蹿上车生怕被同学看到的场景。
尽管当时成绩还不错,也有玩得来的小伙伴,但不知怎么的,却无比羡慕同桌人缘可以那么好。
电视剧里,陈韵如确实不那么讨喜,尤其是有一次黄雨萱穿越失败时,重新掌握身体主导权的陈韵如选择扮演黄雨萱,模仿黄的神情举止和说话方式,因为她害怕失去周围人的喜欢,尤其是她所暗恋的李子维。
这时候观众对于陈韵如的讨厌达到了顶峰,而当陈韵如在被李子维认出,并且弟弟和同学们都表示希望她别变回以前的陈韵如。
她灰丧着脸说了句“我也不喜欢以前的自己”时,却不免对她生出一丝同情。
对这个世界很失望的陈韵如心灰意冷地希望从这个世界消失,以一种别人不会觉得是她自己想不开的方式,也就是让反派谢芝齐把她杀掉。
但她一直没有发现的是,她的弟弟之所以叛逆,之所以离家出走,是看不惯爸爸妈妈这样对她,并且希望通过装叛逆衬托出她的乖巧文静好让爸妈更喜欢她。
她还不知道的是,有一个温柔的男生,一直默默地关注着她,会在书上涂鸦引她发笑;
会在她在阳台大喊发泄情绪的时候解读她的唇语静静聆听她的心声;
还会在看到她和李子维手牵手看日出的背影时默默隐忍装作什么都没有看见。
她其实有着关心她的家人和默默喜欢着她的莫俊杰,但她却觉得自己是宇宙中那颗最黯淡的星,没有人知道她的存在。
就像我初中时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只知道念书,没有什么存在感。
但也是那个时候,收到过一封男同学的情书,有人在同学录里说我笑起来很好看,闺蜜说觉得我妈妈很强大,我也渐渐发现,其实爸妈不止爱弟弟,也爱我们每个人。
说完自以为和陈韵如之间的关联之处,还想聊聊这部剧最惨的那个人——王诠胜。
在网上无意间看到这部剧的番外——《蓝色初恋》,配乐是五月天的《拥抱》,短短几分钟讲述了王诠胜的故事,看完很是唏嘘。
他喜欢戴着蓝色的耳机听歌,骑着单车安静地上下学,给喜欢的人带早餐,给那人递毛巾擦汗,但有一天他鼓起勇气向那位男同学告白时,那人却很是嫌弃,并且联合其他同学讽刺他。
故事的结局王诠胜径直走向了海边,消失在了大海里。
随后屏幕上出现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希望有一天,这个世界会变得不一样,不管我喜欢谁,都不再奇怪。”
这里不想展开讲大众对于王诠胜这类人的包容度,只想聊聊自我认同这件事,或许有很多人都会自我否定,想要成为任何人,除了自己。
也有人因为和其他人不一样,和这个社会的大多数人不一样,担心被排挤,所以隐藏真实的自己或者选择永远逃避。
但其实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虽然不完美,但身上的所有特质却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个体。
每个人在自己的青春里都是主角,而自我认同和学会自我接纳是很多人终其一生需要学习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