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锋起, 百家争鸣”的繁盛局面, 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诸子百家”通常是指后世对先秦学术思想人物和派别的总称。这个提法出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年少, 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顾名思义, “百家争鸣”就是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各种阶层、各类人物的争鸣。春秋战国的各家各抒己见, 表现出百舸争流、并驱争先式的竞赛精神, 使当时的学术界呈现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般的景观, 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思想,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以公孙龙、惠施为代表的名家思想,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思想,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思想,以孙武、孙膑为代表的兵家思想,以苏秦、张仪为代表的纵横家思想,以吕不韦为代表的杂家思想等等构成了先秦时期文化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之所以出现此现象,是由当时的历史背景决定的。春秋伊始, 各诸侯国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吞并战争此起彼伏。到了战国初年, 战争接连不断, 由原来的吞并战争转向兼并战争。政治格局产生变化, 各国内部也发生一些大的政治变动, 至“三家分晋”后, 中国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天下的政治军事态势。在此局面下, 各国力求自保、消灭他国, “七雄”对峙中交织着复杂的内政、外交、争战、结盟等活动, 各种政治、经济、军事等问题亟待解决, 激发了社会理性思维的活跃, 推动学术探讨的展开。同时, 各诸侯国激烈战争的背后, 掀开一场争夺人才的的竞争, 使得“士”这一阶层进一步扩大, 分化为形形色色的人物, 活跃于各个社会层面。此外,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除当时社会状况提供的有利条件, 还得益于西周以来特别是春秋时期的学术发展与文化积累。
此外,春秋战国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在无强有力的中央集团的严密思想控制下,人们的思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力图在争霸战争中一统天下。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提供基本的物质条件。在文化上,私学兴起,形成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各学派热烈争辩,著书立说,阐述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战国时期, 农业、手工业、水陆交通等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 社会关系的改变等多种因素共同促使学术文化的空前繁荣, 在这一时期, 诸子百家撰著意识的逐步强化, 学术密切联系于政治, 学术思想在争鸣中的融合合流等展现出其文化的趋向, 各学派进行学术争鸣中的认识成果, 促成了社会对不同学派采用基本兼容的机制, 对学术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与意义。
总之, 战国时期的国情和社会, 给百家争鸣和诸子学术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 于是诸子百家可以无拘无束地争相斗艳, 带来了中国学术思想大发展的第一个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