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张或焦虑,并不是一种病毒,也无法被根除或遗忘。它是一种头脑的状态,既需要被理解,又需要被小心翼翼地挑战。
换句话说,焦虑的感受并不是唯一的问题,当我们因为焦虑而采取逃避态度时,同样将蒙受损失。“紧张”的反义词,并不是“不紧张”,而是联结与信任、游戏与快乐。
孩子容易紧张的个性,一方面来自基因,另一方面来自父母的教养方式。当然,没有哪一位父母会故意让孩子焦虑。然而,在不可回避的事实面前,我们必须反思自己的做法,包括对孩子的批评、怀疑、过度保护、不切实际的高期望值等等。我们平时对待孩子的方式,决定了他的“内在声音”,也就是他看待自己的方式。孩子会把从外界(大多数是父母那里)听到的声音渐渐“内化”到自己心里,然后在相应的情景下反馈出来,变成对自己说的话。
孩子只有在充满关怀和珍爱的关系中,才能发展初自信的“内在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