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KY主创们编写的《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错吗?》,受益颇多,引发了自己对于童年的自己的感概与对童年经历的释怀。在成年之后,习得更多的心理学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生活、发展,更加有信心去达成自己的愿望。
全书分为三部分,分别是:认识家庭、认识自己、认识伴侣。
以下是书中一些直击自己内心的金句,共勉之。
不确定与焦虑
1、不确定是焦虑产生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当我们感到担心和焦虑的时候,面对的情形一定是不确定的。
2、往往是我们应对焦虑的举动(无论是接近还是回避),加剧、加速,甚至造成了我们不想要的后果。而这种后果会加强我们对不确定的焦虑。无论我们采取何种回避行为,实际上都是在剥夺自己做选择的机会。
只有面对焦虑,做出正面回应的行动,你才有可能,也有机会获得来自生活的积极回应,而这种回应会进一步降低你对不确定的焦虑感。
3、与你想象的相反,解决焦虑的方式并不是时时检查,而是约束自己。
空虚感
1、我们需要意识到,虽然这种空虚经常被我们体验为一种“不想要”的情感状态,但其实我们自己在某种程度上,也主动寻求了它。
2、我们能看到,能够面对自己的负面想法,不畏惧表达冲突和敌意,不畏惧自己的欲望,在破解空虚的过程中有重要的意义。
人格
1、研究者将更外向、更宜人、更尽责和情绪更稳定(神经质得分更低)作为健康人格的标志。向着更健康人格发展的变化,称为“人格提升”。
2、内森*哈德森的研究表明,如果你拥有非常强烈的改变自己的愿望,但仅仅停留在目标的层面上,而不去执行和实现,那它反而会降低生活幸福感。因此,如果你并不打算做什么,我们劝你打消变成更好的人的幻想,接受自己,会比较容易幸福。
3、有一份事业,有一个孩子,都真的能给我们带来人格上的提升。
自我坚定
每个人都会在一些时候失去自我坚定,这是正常的。比如,当我们陷入压力或焦虑的情绪时,往往会感到对眼前的事情或整个生活失去控制。这时候人们都更可能会表现出被动/主动攻击的行为。
自我肯定,是指我们不会因为失败和错误否定自己,也不让行为的后果定义自我价值。要理解到,你是一个比你所做过的事更大的整体。
幸福感
我们也知道了,要想获得高的主观幸福感,你需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现在和未来的可能自我上,详细地想象拿个可能的你会过着怎样的生活,有着何种状态。这种想象会给你提供持续成长的动力。
脆弱
可以说脆弱就是活着的一部分。
母亲
艾德丽安*里奇认为,在母女关系中,“一个母亲的过度牺牲不仅仅羞辱了她自己,也羞辱了她的女儿,因为女儿会在母亲身上目睹,作为一个女人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们应当把女性的身体还给她们自己,她们有权利选择如何使用它。而“母亲”这个词,也应该从它所背负的种种不可商榷的责任中解放出来。无论你是谁,你首先都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