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7日晚问立秋。大家知道,每年立秋的日子通常在7日或者8日之间。立秋,是一年的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立秋,意味着炎热难耐的酷暑天气将尽,凉风习习爽朗天气的来临。但就目前的情况看,立秋时分暑气并未完全退却,大家知道素有“三伏天”之说,也就是夏季已经度过了“二伏天”,初秋还有“一伏天”没有过完。我国大多地方立秋之后,难以马上进入凉爽气候中,还必须经历一段比较炎热的日子。真正有凉意还需等待白露的到来。
我国古代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来。立秋后,虽然白昼仍然酷暑难消,但早晨和晚上还是能够感受到凉爽宜人。通常这段时候,阳光退去,阴气回升,早晨晚间暑气会有所减弱。二候白露降。立秋后,昼夜之间的温差逐渐加大。由于白昼气温很高,夜间气温偏低,空气中的水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依附于地面、花草树木叶面上,似霜似雪晶莹剔透。三候蝉凄鸣。秋风阵阵,凉气攸忽突袭大自然。蝉类,最为敏锐地感受到凉意。可能知道自己此生时日不多了吧,寒蝉凄切,悲鸣声愈加急促洪亮。
初秋时节,万物阳气渐衰阴气上升。这一季节,果实开始成熟。但枝叶却开始干枯,凋零。因此,根据这一季节特征,自古民间就有许多应变习俗。
“贴秋膘”。因夏季炎热,人们心里烦躁,食欲有所减少,大多人都出现酷夏的情形,表现为有所消瘦。秋风下来后,人们的食欲会逐渐增加。在这段日子里,人们可以适当补充一些营养饮食,比如,鸡鸭猪肉等。也可以增补一些其它蛋白质含量比较高的海鲜产品,增加人体内的能量。当然了,一定要适度适量。如果盲目增补,不加节制,并且不注意加强运动会引发肥胖,反而起到适得其反的负作用。
“啃秋”。也有的地方叫“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在城市里,人们围坐在一起,啃着红瓤西瓜,以解炎热暑气,畅想未来的美好生活;在农村里,人们就不单单仅啃咬西瓜了,形式也多种多样。在明净皎洁的月光下,一家人围坐在院子里,感受着凉爽宜人的小秋风,啃食着红瓤的西瓜,绿瓤的香瓜,还有的吃着甘甜的秋玉米。也有的在白天,在瓜地边、树荫下,大家席地而坐,啃食着西瓜或者香瓜,谈笑风声。“啃秋”实际上是人们庆祝丰收的一种形式,也是人们对今年五谷丰登、万事兴旺的一种美好期待。
民间,人们立秋时节举行的活动比较多,在此不一一例举。总之,立秋寓示着秋实季节的到来。人们瞧着山坡上那挂满枝头面带羞色的苹果、将枝梢坠得累弯了腰的鸭梨、那吐着红舌头的石榴,还有那田野间露着洁白子粒披着紫色棕须的玉米、碧绿一片匍伏田地上的地瓜蔓、长势正旺的花生秧,让人们心头郁积的忧愁一扫而光、人们紧敛的眉头得以疏展。
立秋,进一步做好余年的工作,着手回忆总结本年工作开始的时候。秋凉,古人悲秋,伤感离愁;如今,正是成熟时候,余岁未尽,人生还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