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的岗位上呆了17年,我发现我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教育的魅力就是随时让自己在反思中成长。在另外的生命里感受生命的美好。
我花了好大的劲才发现自己很难理解不同于自己的生命。比如我无法理解离异家庭的孩子成长的滋味。因为我的童年是在和谐家庭中长成的,父母相亲相爱。我甚至很少看见我父母吵架,那都是屈指可数的。我至今记得有一天晚上,我母亲唱着歌,我爸爸在旁边滑稽地伴舞,然后全家捧腹大笑的场景。
长大后,才发现原来我的父母也历经了种种考验。但是他们总是把微笑传递给我们。他们做任何事都是相互帮衬。
最难忘的就是08年父亲积累成疾得了重病,全家陷入悲伤,我母亲坚定地对我父亲说,放心,我一定把你照顾得好好的!果真,父亲奇迹般的战胜了病魔,母亲却暴瘦了一圈,至今没能再胖起来。
父母传递给我们的就是遇到事情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去应对。
我也很难理解一个懒惰的家庭。有学生说自己的父母能睡到十一二点。我打记事开始我的母亲就是四五点钟就起床做家务了。早上睡到6点就是他们认为比较迟的了。
所以,我没有懒睡的习惯,大半受到母亲的影响。
我还不能理解一个学习很差的学生竟然连字词都懒待抄。
真的,很多东西我花了很长时间也无法理解。
就好像芊芊无法理解,为什么有的人家没有书读,用她的话讲:“我在家里想看什么书就有什么书。”
她也无法理解一个不阅读的孩子能有什么乐趣,因为她经常一个人看着书咯咯地笑个不停。
但我不是芊芊,我是一名老师,我应该关注到生命的差异性。
于是我想,一个从小生活在父母的炸药包的孩子,他得有多怕?他是怎样对父母一点一点地失望,继而对周围都不信任的呢?人家的孩子一放学就欢天喜地地回家,这样的孩子却背着书包迟迟地不愿回到那个“战场”,他得徘徊过多少次呢?
他宁愿到同学家去,他宁愿去网吧,他甚至偷拿爷爷奶奶的钱去住宾馆,但他就是不愿回去。
再后来他的问题是回爸爸家还是回妈妈家呢?
哦,天!
我的脑海里出现了那个小女孩的脸庞,她哭着告诉我说,四岁,她妈妈就跟爸爸离婚了,多少年过去了,妈妈一次也没能回来看她。虽然她告诉我,爸爸跟后妈对她很好。但是对母亲的思念却绵绵无绝期。
一个学生的作业又一次没做,他母亲打来电话:早上,我又骂过他了。他让给我别再逼他。他可能真的不是学习的材料。
也许吧,我突然想起若干年前,我的一个同学对我说,对于你们成绩好的同学默写英语单词估计不是事,但是对于我真的很难。当时不以为意,如今想来,的确有理。
每个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长长的故事,所有的生命成长背后都是一个长长的轨迹。我们不能只看到他现在的不合情理,而更要看到更多的不容易。
教育不需要矫情,而要更实际地去面对。
我所教的每一届的学生,总让我受教育。
生命是多样性的。那个不喜欢写作业的吴同学跑着进办公室,老师我想给你捶捶背;那个经常嬉皮笑脸的男生,一下课就过来帮我拎包。
等到他们上体育课,我随意地去小跑几圈,不知不觉身边涌了一大批“调皮鬼”,老师我们陪你跑……
你能说,你对这样的生命不在意?
我知道我的眼光还要紧紧盯着蜷缩在角落里的那些孩子,跟我相同或不相同的孩子。
很多次,在公开课后,很多老师问我为什么你就能跟孩子沟通得这么好。
我也答不上来,或许我的心里一直住着一个孩子,所以我懂孩子的心。
晚上,我很认真地对芊芊说,多奇怪的一个生命啊,竟然长得这么好,还会说话,还会笑……
芊芊立马说,感到奇怪的应该是我好不好啊,这么一个大生命是怎么从很小很小长成的?
喏,这就是生命与生命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