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迷思:在成为社交达人的路上,我们要遇到多少坑?
社交迷思
我总是希望让所有的人都喜欢上我,但是往往是我花费了无数时间、精力,但还是有很多人不喜欢我,这让我感到非常受挫。好心迷思
虽然朋友们、同事们总说我是热心肠,但他们却往往将自己分内事,如跑跑腿、贴发票、报个账,全部丢给我,好像那样的理所当然、那样的天经地义,搞得我连自己的工作、自己的事情都被耽误了,怎么办?
我快被闺蜜给逼疯了——她常年与老公感情不和,每一次遇到感情上的问题,她就给我打电话,一打就是两个小时,哭、闹,把老公的每一件错事、每一个过失、每一个细节,都给自己讲上无数遍。我虽然很想挂电话,但却怕失去这个好朋友,该怎么办?饭局迷思
同事下班后喜欢聚在一起、喝酒吹牛骂老板,我觉着挺浪费时间的、一点都不爱参加。可是,人家会不会觉得我不合群啊?
在中国、生意工作人情,哪个也饶不开饭局。怎么组织一个饭局,不但能让大家来、而且让大家吃得开心、聊得嗨,这个学问课堂上可从来不教,从哪学?陌生人迷思
我一见到陌生人就紧张,还是跟熟人在一起更自在,圈子总是打不开,怎么破?
为什么别人见着生人,能天南海北、侃侃而谈,而我却除了问姓名、年龄、爱好老三套外,只能眼瞪眼,社交恐惧症还有药没?
在电梯、在课堂、在公司,我遇到了那个看得上的TA,但几个月过去了,除了擦肩而过时的点点头、笑一笑,从来没能说上一句,我怎样才能打坚冰、迈出从“点头之交”向“亲密敌人”的第一步?人设迷思
我总觉得微信朋友圈里面全是自己的生活,不想让同事对我的生活指指点点,所以一直设置的是三天可见。直到有一天一个老前辈偶然间在茶水间聊起,说其他人设置三天可见、自己虽然理解、但总有点不舒服。我应该怎么设?
别人眼中的我,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是古灵精怪、还是幼稚可笑?是老成世故、还是人情淡漠?是积极进取、还是一心钻营?
这些困扰、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路上、在走向社会的路上,都或多或少会遇到。特别是对于我这种IT出身、技术担当、直男癌晚期,更是尴尬了无数晚、熬白了千根发、内心小人斗了数千回,才能够一点一点从害羞、内向,慢慢地走向更开放、更随和的我。
其中的心酸、摸索的痛苦、失败的苦楚,我都经历过了,虽然到现在还不算成功,但相比十年的自己,还是好了很多很多。
我一直很疑惑,社交这门学问,学校不开、但却非常有用,我可以从哪里学呢?
社交的学问,除非极少数家庭父母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外,大部分人就如同赤脚走路的人,成长的路上没有红毯,却有荆棘与碎石。走在这条路上的每一个人,都被荆棘与碎石磨破了脚、擦出了血。而其中大部分人饱尝了失败的痛苦与绝望,却只有少数人真正走到了彼岸、成功获得了社交的密集,但为什么这些幸运儿却不告诉我们这些后面的人呢?
明明前面有陷阱,为什么没有人做个路标呢?
明明前面有甘泉,为什么喝过水的人却要装做完全不知道呢?
我带着这些问题,读过很多关于社交的书,但从我拿到《练达:如何成为社交高手》这本书,却发现林特特(作者)能够从社交的“道、术与器”三个方面给予我以诸多借鉴与启发。
社交管理:社交达人的内功心法
社交,到底是为了啥?
什么才是有效社交呢?
你希望别人喜欢你!好,让我们假设这样一个场景:当一个推销员站在你面前,你明知道自己不会用他推销的东西,但却就聊上一个小时,请问这是对的吗?
你希望达到你的目的?每当你回到家时,与父母的聊天,既不能给你带来收入、也不会让你的事业更加成功,那么是否就不需要你付出时间与精力了呢?
什么才是有效社交?
有效社交的标准:或者高兴、或者推进。
社交“洗髓经”
《洗髓经》传说是由少林的创始人达摩老祖所创,与《易筋经》并称中华武学的两大无上秘籍。而《洗髓经》是修习内功,能够让我们脱胎换骨的。
而深刻地洞察我们社交的目的、掌握社交管理框架,正是让社交小白脱胎换骨、进化为社交达人的不二心法。
步骤一:描绘愿景:理想中的自己是什么样子?
我们先要画一个圈,圈出哪些人是我的社交对象——
私人感情:我是儿子/女儿,我是母亲/父亲,我是丈夫/妻子,我是朋友,我是兄弟/闺蜜……
社会身份:我是××公司的××部长——这个对于部下来说,我是上司;对于上级来说,我是下属。我是××的客户、我是××的供应商……
自我价值:我是拆书帮会员、我是健身达人、我是资深驴友、我是……步骤二:瞄准目标:圈出你的真正社交对象
这里有一个“150-5”法则,这个法则实际上是由两个数字组成。
数字1:150
这个数字是牛津大学人类学家罗宾·邓巴提出来的,因此被称为“邓巴数”。我们的时间和大脑认知能力是有限的,所以不可能无限制地拓展自己的朋友圈——不然既会让自己不堪重负、也让自己根本没有深交的朋友,而实际上能够稳定维持关系的人,大约在150人左右(这里所谓的稳定联系,是指一年起码能够做到至少一次一对一联系为准)。
或许,你会夸口说,我手机里面至少存了上千个号码、我的微信好友多到了我必须有2-3个微信才能加完的程度。但实际上,如果你能够统计下,你真正能维系的、或者,你需要维系的,也就是150人左右。
数字2:5
相比150,5似乎少得可怜。而5,是指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等于与你相处时间最长的5个人的平均值。
这个定律被叫做五人定律,因为提出人是来自于美国商业哲学家吉姆·罗恩,因此也被称为“罗恩定律”。
那么,家庭的我,最想来往的5个亲友是谁?社会身份的我,最想保持紧密关系的5个业内同行又是谁?私密的我,最有话说的5个人是谁?
150、5,牢记这两个数字,将亲疏分别,为圈子划限。同时,也注意和每个人的交往口碑,注意看不见的那些线。
步骤三:精准制导:不同的对象、不同的社交目标
不同的社交对象有着不同的事和目标,如果你今天刚刚认识了一个同事,你想要我需要跟他发生感情吗?还是只需要维护一种稳定的合作关系就可以那如果要发生感情上面的话,我可能要做的动作是什么?我要讨好他一定喜欢上我,为此,我应该长成什么样的缺优点,维护正常的合作关系的话,是女性一定的礼貌,礼节,礼尚往来,还是考虑到对方是一个人卖,要刻意的交通往来吗?
不管是突然出现在我面前的陌生人,还是早就在我社交圈子里的人,我们的心里面都要有一个判断,我和他之间就要发展一个什么样的关系,要控制在一个什么样的分寸之内,有了目标,才能够针对目标实现制定方案。
当然,这个目标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灵活变化的。举个例子说吧,假如针对你的直接领导,那么在工作中你和领导保持了一种良好、紧密配合的工作关系。在这个时候,你们保持着上下级的关系,要求的是紧密合作、相互协同。但是,如果有一天你离开了这家公司,但你却发觉在不知不觉中,你与曾经的领导在相互了解、频繁的沟通过程中,慢慢在人生观、价值观与行事特征上达成了某种默契,成了一个好朋友、好兄弟。这时,你的社交目标就已经改变了,从简单的上下级合作式的交往变成了朋友之间的交往化。步骤四:规划方案:制定对方的爱好、禁忌
爱好:哪些事儿,对方一和你聊起来就没完、无形中能够拉近大家的距离。比如,最近热播的电视剧,男同事们喜欢聊的股票、足球、NBA等等
禁忌:了解对方的一些忌讳、或不愿意提起的事情。比如,当你在一个沉默寡言又内向的人面前,评价另一个类似风格的熟人是一个“闷葫芦”,还说“只有口若悬河的人,才是优秀成功者的特征”,这个就明显犯了禁忌。
怎么做呢?方法实际上很多,比如我们通过TA的微信,可以先看一下TA的朋友圈、就可以大致了解他的身份背景、喜欢什么。实在不行,总可以找上一两个与你们都有交集的人,简单问一问。
总而言之,当你把一个人当做社交目标,相信你就有办法。不怕没有方法、就怕没有计划。步骤五:权衡收益:衡量你付出的时间、精力与金钱
无论是研究完禁忌也好、投其所好也好,毕竟每个人的时间有限。你必须衡量你能够付出的时间、精力,才能设计你与TA交往的规定动作。
如果只是一个简单的同事关系,那么你就没有必要去全面的去了解他这个人的各种爱好,而只需要保持一些相关的礼节即可;如果对方对你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客户,或者说直接上级,或者说是你一个亲人,你就需要全方面、深入地去研究他的爱好,他的禁忌,并且制定相应的策略和方法。
这些都是需要花费时间的,所以只有当你做好了各种人的社交目的的分类和归类,才能够达到有效社交的目的。
- 或许有人会问:这样子做,不是太功利了吗?
我答:并不功利、而是经济。
因为毕竟我们的一生,时间有限。什么是功利?是与所有交往时,都为着自己的个人目的,而不去考虑是否给别人造成影响、引发问题。
上面五个步骤,只是让你能够更清晰、更准确地了解你需要社交的对象、掌握如何社交的方法、以及衡量需付出的时间、精力成本。
而你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更好的情绪、更融洽的关系,还是只是为了某种个人目的,这才是决定是不是功利的关键因素。方法本身只是让你的社交更加有效。- **还是有朋友会问:这样子做,好累的哟,有必要吗? **
有必要——如果你认为自己的时间具有价值、自己值得拥有更好的生活、更融洽的人际关系的话。
你价值几何,决定了你的时间与精力价值几何。
本书体系
而这本书中还针对上面的四大迷思,分别给出了人际圈管理、社交形象管理、陌生人社交管理、饭局管理、礼物管理和打造私人顾问团的操作方法和实用技巧。
无论如何,这是一本社交达人可以从中反复揣摩、成长中的社交高手可以查漏补缺、职场新人可以拿来即用的一本实用性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