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18年加入简书以来,我每次发表文章都是痛并快乐着。写出来的文章虽然有诸多的瑕疵,但也仿佛是自己的小孩,容得别人批评却容不得他人忽视,所以每当看到浏览量以及点赞量或者是留言量,我其实都是心痛的。因为看了多少篇大号的文章不外乎也是一些平平的鸡汤文,但是浏览量上千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话说有时候就是看到他们文章写得这么优秀(low),我才保持继续写下去的动力,所以我不知道究竟什么样子的文章才是简书中大家喜欢看的文章?
第一次总结是在今年的6月28号我写过一篇《如何玩转简书》,也是这一篇收获了不少的粉丝以及点赞,虽然只有121个粉丝,但是大部分的人应该是通过这篇文章关注我的。(委屈),写完那篇文章之后我满心欢喜的以为我是找到了玩转简书的套路,所以觉得简书粉丝量过万不过是几个月的事情罢了,因为在那篇文章里我明白了简书的一些基本套路,比如说混简书圈久了怎么才能够变现自己的知识?于是为自己设立了18年与简书相关的小目标,然后就是了解一些文章和投专题时候注意的小细节,比如发布文章的最好时间以及简书社团的报团取暖政策,这些技能对于我初进入简书里来说确实是有效的,但是我当时只以为我终于知道了了1+1=2的结果,但是我从来没有考虑到1为何要加的是1,而不是其他?并且如何加?怎么加?
01文章究竟怎么才能算是写好?
一直以为文章写好是个硬功夫,仿佛是练剑,一字一句是你的刀剑,当你挥舞武器时,能够深深地产生惊醒作用才是好文章,所以我从来没有下笔写文章是因为我觉得自己的火候欠缺,让我去随波逐流写一写恶俗的霸道总裁爱上我会写,只是觉得写这些不够格调,侮辱观众的智商,于是就总是想等到自己的积累和技巧积累的足够多时才动笔去写,后来这个观点是被一本叫做《30天写小说》所改变的,这本书是国外的一个小说家总结的自己写作心得,他告诉读者:“任何时候只要开始动笔写你应该成功了60%,剩余的只是坚持。”我就听从大师的话,像是蹒跚学步的孩子摇摇晃晃的走在写作的道路上。
于是我坚信只要开始写,离成功就只剩下40步的距离,但是直到几个月以来我才明白了努力不仅需要方向更需要速度。如何写好一篇文章?我询问过许多人我文章的毛病,以及自己对照大号的文章去修改自己的风格。
但是目前总结的结论却是如下:1、简书是一个文学爱好者聚集的平台,但是它的热度还是太低。世界是个快节奏的时代,虽然每个人都会标榜自己的兴趣是看书,旅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简书就会大火,因为有许多的伪文艺青年喧嚣着世界,理想,自由,但是却终日沉迷于短视频,游戏,电影等等,拿起书的时候少之又少,怎么会想着无聊的时候打开简书看看呢?他们已经习惯了碎片化阅读,在公众号上通过三五分钟便明白了人生的诸多道理,或者刷着抖音微博看着热搜榜上的新闻,便以为自己关注世界,关注时政,解释这么多并不是在说明书香社会不大顶用,只是现实中简书社群里的作者超过了读者,我的文章写出来还没有人看,我怎么有心情去看你们的文章,或者是你关注量这么少看你的还不如去看一些大号的能够学些技巧呢?于是诸多作者的一篇篇文章仿佛是沉入大海的巨石,没有浏览量没有关注量,这些是你文章的错吗?不,这些是因为我们高估了自己,相信了谎言。
我一次次告诉自己浏览量和点赞量不能成为是否是成功文章的衡量标准,因为这就是我要说明的第二个情况:2、简书中的读者们更喜欢的是干货。对,这次又是时代的锅。我们已经形成了碎片化阅读的模式,很多时候我们都无法进行一些深度阅读,(或许你并不能体会这句话,因为你以为的阅读活动并不是真的阅读,而是假象阅读,举个例子,比如关于爱情这个话题经过千百年人们的论证已经非常的清楚了,但是仍旧产生了这么多关于爱情的优秀作品?为什么?我坚信未来还会有更多关于爱情的优秀作品产生,可为什么已经能够通过一段话说明白的爱情还需要鸿篇巨制去解释呢?这是因为从A地到B地不只有一条途径)所以从A到B更重要的是论证的过程,而不是A是什么B是什么?于是在简书中我们也更想寻找类似的东西,所有的道理我们都懂,没有新鲜感,我更不想去看你长篇大论的道理,所以我说简书中的读者缺乏耐心,而部分作者能够提供的并不是这些。因为在简书这样的社团中就算是莫言、贾平凹、鲁迅他们的文章或许也不会受欢迎吧!因为作者对接的和这个平台读者需要的是不对等的。读者需要的是干货,而大佬们表达的是情感。供需不一样怎么能够持久呢?
3、简书读者群的构成情况。通过我最近的观察,我发现在简书中最受欢迎的文章不是心灵鸡汤而是影评和干货。影评毋庸置疑,新上映的电影中总有许多你没明白的点,没GET到的梗,所以当你看到一篇影评的时候,你点进去阅读的概率达到90%,写得好点赞留言写得不好挥一挥衣袖只增加个浏览量即可。这也是许多人在简书中爱写书评和影评的原因,反正只要是大火的电影和小说,评价类文章多如牛毛。而另一类是干货,这点论证就是第二点。现在我们知道哪些文章是大火的,在此我们反推喜欢读这些的都是些什么类型的人?喜欢影评和喜欢干货的人其实是一种,而简书的浏览量在9月上旬之前都是很高的,但是低谷期便是9月下旬以后,所以针对大人群分类法,这些7月8月闲,9后之后忙,有一定文化修养的,汲取干货,匆忙认识世界的就只有一种人:大学生。我也是大学生我知道这种情况,寒暑假在家总想着要提升自己,于是找到了简书APP,一心想在这个世界中大有作为,所以每天泡在简书中,浏览“教你1个月成为大V”或者“新人容易过稿的50个公众号”再比如:“简书必须知道的十项小秘密。”他们渴望在短暂的时间内提升自己,但是刚开学,学校的课程繁重,除了课业各种计算机四六级考试,还有社团,兼职等等,哪有心思继续同简书耗下去。所以我认为平时浏览简书的不应该是大学生,他们只是寒暑假时候的变量。那么平时都是那些人呢?闲的发慌的上班族是中坚力量,如今斜杠青年成为时代热点,凡是心里有些想法的人都想试图通过文字来表情达意,同时渴望这些事情能够改变他们的生活。其他的不外乎各类职业中的文字爱好者,年龄分类应该是从20岁到50岁不等。毕竟每个人拿起笔都能写一写感受。
02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简书
我并不知道我的分析是否对,毕竟我也是一个围城之外的人。我觉得现在简书的竞争压力蛮大的。短视频独占鳌头,称霸天下,将文字和文学挤到经济世界的角落。而同类化功能其他APP并不少,简书却缺乏其他APP的功能。比如有书,今日头条等等都是简书的竞争对手,今日头条旗下的抖音等等都是火到爆的平台,发表文章浏览量相对很高,同时它的奖励机制也很完善,上万的浏览量便有奖金,而在简书平台上,即使粉丝几十万的大V,单篇的平均浏览量也在5000以下,更别提其他小作者们了,而它的奖励机制都是针对大V,什么出书,签约作者,等等或许稍后的发展会相对较好,毕竟它是专门的网站,但是就短期内给作者们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并不理想。
其次简书的核心计算方式。简书自从改版后取消了首页投稿,而模仿淘宝等采用大数据等方式为读者定制私人页面。这本来就是淘宝试用出来的道路,应该没什么问题。但是文字或许跟衣服化妆品不一样吧,我喜欢张爱玲的风格也看的了鲁迅的,也不排斥莫言和村上春树的,所以有时候将一堆类似的文章推给我,我看一篇是新鲜,看多了就是疲倦,而且最开始一些读者并不会主动去推销自己的文章,所以浏览量寥寥无几,造成了恶性循环,点赞量为0粉丝量为0,这一些应该是不太合理的生存模式,应该“贫富悬殊”太大。许多的底层作者会逐渐的丧失信心,转战其他平台。另外的就是简书的“抱团原则”。每个人都加入了各种简述群或者是学习群,然后就在这一期课程的过程了,要求每个人在其他成员点赞留言,然后将浏览量搞上去,过了这段时间,学了些技巧,没想到自己再写文章浏览量泡沫消失不见,剩下的仅仅是可怜巴巴的数字了。
所以综上所述,只是我的一家之言。因为我在怀疑自己文章的同时,也是反思其他问题。有时候人确实需要自省才能够更快的进步,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过错都是自己的,有时候我们也应该环视周围看看这个环境,毕竟我们的各种行动都受制于所处的环境了,因此才有了古话:努力很重要,但有时候也需要一些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