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7詹晶明聊爸
与孩子一起欢闹,其实就是接纳孩子的行为节律,让孩子感受到:你完全与我一样感受到了快感和兴奋,你完全理解这个游戏的玩法和快乐!
这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心理感受,这个感受能够让孩子内心获得极大的鼓励和肯定!因为他完全被理解和接受了!在这个基础上,孩子也会注意到我们的节律,一些与他不同的地方,他为了能保持与我们继续欢闹的快乐,他的潜意识就会迅速地扑捉到我们与他的节律差,并努力地希望讨好我们,调整自己的节律,以保持这个欢闹的游戏能够持续的进行下去。
比如一个3,4岁的孩子想让爷爷抱起他,而此时爷爷不是很想抱他,孩子就顽皮地攀爬到爷爷身上,爷爷就把攀爬上身的宝贝抱起,让后横过他身体放在沙发凳上,让孩子仰头躺着,那姿势是头脚下垂在沙发凳左右两边,而小肚子却高高地挺在沙发凳的中部。
爷爷见到孩子这样,觉得很好玩,也开心地笑了,去逗闹孩子的嫩肚皮,孩子随之咯咯咯地欢笑了起来,于是就故作反抗地从沙发凳上,努力翻过身来,爷爷就与孩子闹腾地不让他翻过来,欢笑声越来越大,祖孙俩也越来越兴奋。
终于孩子翻了过来,就又追着爷爷攀爬,当爷爷这回真的抱他的时候,宝贝却不想被抱,而是希望再次玩刚才被爷爷仰翻横躺在沙发凳上的游戏。很快爷爷也明白了,就与孩子继续重复这之前的行为。
孩子一次一次地这么重复,欢笑,爷爷也一次一次地与他欢闹。
十几次之后,爷爷就累了,想停止这个游戏,可孩子还在兴头上,决不愿意停止,但此时,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孩子开始调整自己的行为,甚至改变这个游戏的部分的动作——
攀爬爷爷的动作减去了,只要爷爷抓住自己,做出要把他扔在沙发凳上的动作,他就会自动地仰翻躺上去;甚至到后来,连爷爷抓都不需要呀,只要爷爷做一个追他到沙发凳旁的动作,他就会自己仰翻横躺上去;直至孩子故作反抗翻身起来,到自觉爬上沙发凳仰翻横躺等爷爷来调戏他的小肚皮……
孩子的这个过程,就是协调,就是生命自觉的协调能力!
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很多时候都不太能理解孩子为什么这么兴奋不已。就像案例中的爷爷,他完全是因为太爱这个孙子了,才会坚持与孙子一起这么玩耍的。当然事后,爷爷也会感叹一声:真的好累,玩不动了,这小屁孩的精力实在太好了!还是你们年轻人来吧,我是不行了!
在整个游戏的中后期,爷爷其实是一直在努力想用一些措施,来使得宝贝孙子停止游戏,平静下来,但这样做的结果除了失效,就是会让孩子很失望,于是我们就被迫坚持了下来。
好了,说到这里,我要停顿一下,提醒大家一个平日里我们最常说的那句类似真理的话:只要我们是足够爱孩子的,我们的教育就不会出现问题。就是这个意思了。
这里就是在考验我们是不是有足够爱孩子,如果是就会坚持,即使已经很累,我们也会调整好自己状态,坚持与孩子的行为节律保持一致,孩子也从中学会了并激活了他生命里的协调能力。
如果我们对孩子的爱稍有不足够,我们的孩子就会被我们呵斥,要求立即停止这么折腾人的游戏,那么我们的孩子生命里的协调能力就得不到激活,他们对周围环境,周围人的观察、主动协调能力就难以得到基本的训练。因为,在于孩子来说,接受成年人的命令更重要。
除了有足够的爱,我们如果还懂得如何借助孩子兴奋节律,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协调能力的话,我们父母的家庭教育就能进入到一个更高的级别,孩子所受到的教育就会更完整更完美了。
比如:我们的父母完全懂得,孩子在兴奋地重复玩某个游戏的时候,他生命里的协调能力会得到激活,他会在不知不觉中自动观察获得我们的行为节律,并尽力协调自己的节律与我们同频率,以维持这个游戏能不断地重复进行下去。
那我们就可以故意在每次游戏结束之后,下一次重复开始之前,给出一个非常重要的中间衔接性的行为节律需求——短暂的休息,静坐,倾听或者喝一口水等。
这个训练,将非常有利于扩大孩子观察和协调的能力训练,而且成效会十分令人惊喜——因为,这个中间衔接过程,会加大孩子对我们情绪和状态等的观察、认知和讨好,以促进孩子的协调能力从潜意识行为激发成为主动的有意识行为。
最后,我想提醒各位爸爸妈妈,如果孩子的协调能力未得到激活和训练,那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
孩子在集体生活,聚会,课堂上,往往会表现得与其他同学难以步调一致,不是独自做自己的事情,无法听取老师的教授;就会吵闹其他的孩子,成为群体中的害群之马。唯一能让孩子暂时安静的就是——有成年人发出带有惩罚性的强硬命令或者斥责。
我想当这个结果出现的时候,一定不是我们期待的。聊爸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分享,能让大家更好地理解“为什么有孩子那么爱在群体中吵闹”,同时认识到这个现象,真的不仅仅只是一个“孩子希望得到更多关注”的原因哦!
协调能力的训练,爸爸妈妈们,我们一起加油吧!
加入《聊爸》家庭教育志愿者团队,可以获得更多专业的指导和培训,申请者请加管理员伯约先生微信:139 2887 5330(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