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得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得那么糟。我觉得人的脆弱和坚强都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时,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话就泪流满面,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
以上这段话在微博、广播和朋友圈可以经常见到,这是几个不错的句子,本来一切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它后面的署名竟是莫泊桑。
本着爱钻牛角尖的态度,我查阅了这句话的出处,最后终于在莫泊桑仅有的几部长篇小说之一《一生》中找到了它。小说人物罗莎莉似是自言自语又似是安慰朋友约娜时说道:“你瞧,人生从来不像意想中那么好,也不像意想中那么坏。”它是全书的最后一句话,与上面那段话的第一句如出一辙,但是仅此一句,后面的皆为续貂。
我发现它的不对头原由在于文风不对,堂堂的现实主义作家不会写出这等有自我感动之嫌的句子。就像你可以一下就分辨出朋友圈转的莫言语录是伪作一样,风格差的太远,乡土作家不会瞬时变身爱情大师。
莫言得诺奖之前不会想到自己的名号变得这么百搭;身为主持人的白岩松也料不到他的语录在当代的流传度竟会高于某位伟人。莫言和白岩松,余秋雨和鲁迅,靠着众多营销账号写手的无名奉献,一举成为中国社交网站转发量最高的人生导师。你再哭笑不得也抵不过这些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风行,因为总有人主动买账。
李白的预言诗也是如此。诗仙老爷子不单写诗忧大唐忧己身,还要决算天机为千年之后的子孙操劳。虽然那“腾讯大战三六零”组诗质量太过拙劣无法欺众,可你看那些漫天的转发,难保有人不是真的大呼神奇。
而实际上多数冠了伪名的名言是难以辨别的,就像那首著名的《见与不见》并不是仓央嘉措所写,它真正的作者是年轻的女孩扎西拉姆·多多;还有那句广为流传的话——“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你翻遍杜拉斯整本《情人》也找不到它,因为这句迷人的情话本是从国内作家陈丹燕的笔下流出。
前些日子深夜诗堂推送过一首名为《我曾因你动情》的小诗,我在下面标注的是“托作为波德莱尔”,因为它并非整诗为波德莱尔所作(只有前两句),它真正的作者已经不可考了。那首小诗语言既美又有哲理,让人很是为这位无名作者惋惜,如果没有托名,如果没有误传,他的名字会不会被读者所牢记呢?
在信息时代,谁占有名人品牌谁就占有影响力,它意味着高认可度,同时也是被接受的保证。一句话它的来源是张三还是张三丰,效果就会大不一样。爱屋及乌便是如此,所谓之“晕轮效应”,有人利用了这个特点总是能百发百中。是什么在左右你的观点呢?一句话后面缀上声震八方的名字就代表着它一定会得到喝彩?一首动人的小诗因为它的作者是无名之辈就应该被人不屑一顾?
一切在于对事物本身的态度,不被其它因素左右;一切在于对真正创造者的尊重,不管他是否权威。可爱的是那些真实的东西,而不是里外三层的华丽伪装。当然,这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种人,在你准备撕下包装纸时他会跳出来大声说:认真你就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