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要有怎样的思考模式,才算是拥有批判性思维?
第一,你要有一套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发现关键问题的意识。
第二,你要有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第三,你要有积极主动地利用关键问题的强烈愿望。
如果你做到了以上三点,那么恭喜你,你是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了。《学会提问》可以说是业界讨论批判性思维最早也是最经典的书之一了,笔者看的这本书是原书的第十版,不厚,相当易读。里面作者从各种案例出发,详细为读者们介绍了如何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在回答各种问题的背后所行成的思考模式,则是你拥有强大批判性思维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笔者还是按照惯例,通过列表式的方式将书中最重要的知识点摘录出来,方便大家去理解与记忆。
1.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
海绵式思维:顾名思义,就像海绵一样不断汲取知识,如同平时听名人讲座或者上课,你一直在被动的接受。然而它却有个致命缺点——对各种纷至沓来的信息和观点无法进行有效及时的过滤,在吸收时几乎全盘接受。
淘金式思维:就像淘金子一样,不断的挖掘,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你对有疑问的问题及时提出思考和问题。相比海绵式,淘金式思维更加注重获得知识的过程,更加的主动,也更加的有效。而批判式思维,则需要你有淘金式思维的能力。
2.弱势批判性思维和强势批判性思维
弱批判性思维:其目的是抵制和驳倒与你意见不同的观点和论述,让人家认输。
强批判性思维:其目的是发现问题结果的真理,对一切问题一视同仁地质疑,并相互探讨。
我们要追求真相,那我们一定要拥有强批判思维,弱批判思维只会让人们更加厌恶你。
3.我们在思考问题和看待言论时切记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当你能够发现以下问题然后提出质疑或者自己在提出问题时时刻注意以下几点,那么你就是运用批判式思维的高手了。
(1)论题、理由、结论是什么
论题:引起对话或讨论的问题或争议
a.描述性论题:对它们的解答无一例外都是要描述世界万物过去,现在或将来的存在方式。如:今年里约奥运会总花费将会达到多少?做梦对健康好不好?你成绩每次都是全班第一的原因是什么等等
b.规定性论题:指对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所提出的问题,辩论赛的题目有很多都是这种规定性的论题。如:在高铁上该不该给老人让座;防止医疗诈骗应该采取什么措施;高中上课时应不应该给每个学生配个电脑等等
理由:即我们为什么要相信某个结论的解释说明或逻辑的依据
结论:作者或演说者希望你接受的信息
所有优秀的文章或者问题,都会有明确的论题,强力的理由和准确的结论。当你发现缺失其中任何一样时,你就要引起注意了。
(2)哪些词语意思不明
大家回想下,是不是在跟别人交流的时候,对方会有很多词意思其实很模糊然而当时并没有注意到,比如“完善”、“平等”、“责任”、“侵犯”等等。这些词语的意思非常的笼统,只有理解了这些模糊术语和词组的意思(无论是直接的还是含蓄的意思),你才能对一个论证进行评价。所以,对于批判性思考的人而言,只有出现在分析推理过程中,意思不明确的词才是最为关键的。你要时刻保持对这些词的警惕,一旦出现,你就要让提出方给出解释,这是他应尽的解释责任。
(3)什么是价值性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什么是假设:就是一个看法,通常没有明说出来,而作者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并没有用来证明其表面的推理论证。
价值观假设:就是在特定情况下没有明说出来的喜欢一种价值观超过另外一种价值观的偏向。比如,针对该不该给公司每个员工实行评分制,某个作者觉得不应该因为会降低效率。在这个案例中作者在得出结论前已经提前假设了自己的价值观:合作大于竞争。其实该不该实行评分制对于效率来说理论上都是一样的,实行了员工就会产生竞争意识,从而发挥出个体的最大能量;不实行更有力员工的团结,容易发挥团队的力量。所以作者提出不同意是因为潜意识中他的价值主张更偏向合作,然而他并没有说出来。
描述性假设:就是没有说出来的关于世界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是怎样的一种看法。比如,你今天开我这辆车跑高速从上海到杭州绝对没问题。在这里作者其实做出了描述性假设,即:我的车质量很好;轮胎没问题;汽油很足;我今天不用车所以可以借给你......而这些假设作者也并没有讲出来。
在发现和提出问题中,我们要有意识的去找到这些隐藏的假设,而这些假设往往是一个论证过程中产生争议的点,如果你在与人交流过程中发现对方的论证表面上完全没有问题,那么你可以试试从源头的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来思考论证,说不定你会发现什么。
(4)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
所谓谬误,就是指推理中的欺骗手段,作者有可能会利用这个欺骗手段来说服你采纳其结论。
笔者在很多逻辑及心理学中看到过谬误这个词,所以想单独在下篇文章中专门介绍各式各样的谬误,如叙事谬误,因果关系谬误,稻草人谬误,人身攻击谬误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常常犯的错误。笔者在这篇笔记中就先不细讲了,大家理解谬误的意思就好。
(5)证据的效率如何
首先我们来看下下面的表格:
针对某一问题或论题,总会有证据来进行证明。然而不同形式的证据具有不同的效力(证明效果的强弱),基本的证明方法分为八大类型:直觉,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词,专家意见,个人观察,研究报告,类比。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看到几种情况:1,在证据效力度中,没有证据的效力是会是完美或者根本无效的。2,专家意见和研究报告的效力度最高,个人直觉最低。3,普通人信任度表格中,专家意见和研究报告对他们来说可信度最高,几乎完全相信,而直觉最低,但也达到中等。4,只要摆出证据,普通人(指的是无批判性思维或批判性思维比较弱的人)基本信任度会达到一半以上。5,效力度与信任度几乎成正比,效力度越高信任度越大。
接下来,作者指出了各个类型证据的优缺点,以告诉人们如何批判式的对待。
a.直觉:就是我们相信自己对某件事有直接洞察力,却不能有意识的说出理由的过程。直觉在某些情况下会很准,如充足的经验,相关的环境中等,然而在大部分情况下其可信度很低,因为其无法被别人用其它证据证明。
b.个人经历:个人具有很强的具象性,但是单一的个人经历根本不足以构成一个有代表性的经历样本,个人经历常常导致我们犯下以偏概全的谬误。
c.典型案例:与个人经历类似,其生动具体的案例诉诸我们的情感,它们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不再纠缠于它们作为证据的价值,不在搜寻其他更为相关的研究证据。
d.当事人证词:也是一种形式的个人经历,其受个人因素的影响过大,如记忆,兴趣,目的等等,除非可以证明其证词的准确,不然其可信度还是很低。
e.专家意见:作者认为其在所有证据中效力度事最高的之一,然而专家意见真的可靠吗?在进行判断前必须弄清两点:一是专家的权威度,二是其自身背景。
f.个人观察:观察者,其不想特定的镜子,并不能给我们提供“纯粹”的观察,很多事情都可能过滤过,它与个人经历,当事人证词,典型案例属于一类。
g.研究报告:科学研究,如果进行得比较理想的话,是我们获得证据的一个最好的来源,因为科学研究强调可验证性,可控性和精确性。前提是保证研究报告的科学性。
h.类比:一个论证用两件事物之间熟知的相似点作为基础,推导出其中一件事物的一个相对未知的结论,这样结论就叫做类比论证。然而,类比对象的相似性是此证据的重要环节,很多情况下对比物并不具备相似性。
对于这些证据,我们一定要辩证的去看它,绝对不能有所谓的二分思维模式,即非对即错。当你看到或听到很多作者或演说家用这些证据时,你要时刻保持警惕,一旦有问题你就要大胆提出,如“你这个属于个案分析,有没有其它证据证明这个个案”等等,抱着一种寻找真理的心态看待所有的问题吧。
(6)有没有替代的原因
替代原因:指一个言之成理的替代解释,可以说明为什么特定的结果会发生。我们找出的任何一个单独的原因都极有可能是引起事件发生的其中一个原因,而不是唯一的原因。所以我们在辨别理由时,要发现多种可能,避免被单一理由所局限。
(7)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有百分之59的人参加了这次考试”“只要用了我们的产品,家里百分之98可以变得更干净”数据统计是证明中一个强有力的证据,然而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反而要格外注意数据,因为很多的数据完整度并不够,同时数据的采集来历你也要弄明白,这样数据才会更加真实。
(8)有没有重要信息被忽略
真正的自主思考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寻找作者到底隐瞒了什么信息,无论是有心的还是无心的,你都要格外注意。比如“小明的书我马上就还”,在这句话中很多信息被忽略了,时间?在哪里还?还的什么书等等,因为大脑的思维模式,人们常常有意无意把很多信息忽略掉。如果你格外追求批判式思维,那么你就要找出它。
(9)能得出哪些合理结论
避免二分法的思维——非对即错思维模式,要学会辩证的看待一些问题,特别是之前讲到的规避性论题,如一些社会问题,教育问题,健康问题等等。这些本来就没有一个正确的是非答案,你所要做的就是辩证的去看待它们,说出强力的理由与结论,只要合理,结论在某种意义上说都是正确的。
作者寄语:批判式思维是一个工具,它可以让你成为通情达理之人。但是切记,提出问题时要抱着一种充满好奇的感觉,千万不要摆出一副态度说:“哈哈,我抓到你一个错了。”那没什么比这个对有效利用批判性思维更为致命的了。只有让对话进行下去,才能找到事情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