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可能是会破睡眠最少时间记录了
导致我现在有点头晕有点迷糊
所以现在是呓语时间。
当我们在讨论潮流讨论穿搭讨论买买买的时候我们在谈什么?
首先我们谈论这些东西
无可避免的要提到这个概念
“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从一开始构筑的一个世界观就是
“你消费了什么,就代表你是谁。”
若按在这里我们讨论的东西,
这句话就转化为了:
“你穿着什么(或者欣赏穿着什么),就代表你是谁。”
这句话亦有个名言版本,
山本耀司说:
“从穿着的衣服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本质。”
换言之,
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你喝水的走路的睡觉的习惯,
与你的衣着一起,共同作用,给别人留下的印象,
这些印象才描绘出了“你”。
所以在想要在品位(包括但不限于衣品)上
有自己的想法见解和提高突破时
首先要严肃地认真地思考很哲学的问题
“我是谁?”
“我想成为谁?”
想一想你是怎样的人,怎样的个性,
从身材性格样貌能力种种不同方面。
你喜欢怎样的风格,你将要怎样表达自我,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太重要了。
有时候我们容易听到
“这件衣服我驾驭不来。”
那什么是驾驭呢?
其实就是一种,衣服与你的统一。
当一个人的衣服成为自我表达的方式时
那么那些受过良好教育,出身优越,
见过世面,行走在时代前沿的有志青年
自然不会满足与芸芸众生同流
且会设法将自己与那些“俗人庸人”区分开来
如何体现不一样呢?
其实不一样的点也许很多
是受教育程度吗 不能把书袋挂在脖子上随时掉那么一下
是身材管理吗 也许有些痛苦而难以快速见到成效
是音乐格调吗 那些东西实在枯燥无味难以下咽
所谓上流社会出现了分化,
有一些人他们寻求到了一个“门槛很低”的方式
以一身大logo的“潮品”来彰显自己的出挑。
那么一切又回到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把无形的东西物化
方便你用金钱去追求
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提到的这个概念
“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
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
是啊,那么多的文化、符号、概念、风潮被物化
摇滚 原本是叛逆的精神 是一种直率的表达
被化为了机车破洞牛 皮衣
绅士 原本是一种处世待人的态度
被化为了西装领带革履
还有什么之前想到现在忘记了
这些被物化的结果是
人容易产生自我表达的错觉
对于大部分消费者来说
理解商品背后的文化太复杂了
远不如物化成那些大家都能一眼识出的元素来得粗暴
像off-white的解构理念
你可能完全不理解为什么他在解构
但你看到鞋子上的防掉包扣
你会知道
看到衣服上打着引号的材质名称
你会知道
哦,这是off-white
文化脱离商品太脆弱了
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审美很难比较高低
所以以价格证明自己品位的行为大行其道
被价格支配远比被文化支配更可怕。
在这个商品社会下
消费主义的盛行将人标签化 将文化标签化甚至将一切标签化
排齐布好任人选购
而自我存在与自我认知需要从消费、从拥有的商品中间加以认证。
追求潮流或是某种时尚
是一种积极的心理
它代表着一个人始终对世界抱有好奇心
鼓励自己求新求变
但潮流本身也被消费主义消费着
你身上有许许多多值得你骄傲优越的特质
不要让潮流成为你优越感的来源
因为这真的很容易让你变得虚幻、迷失
从而忘记了最初的那个问题
“我是谁?”
这是我在简书的第 2 篇文章,来自我微博。以后会继续在上面分享一些自己的心得和随笔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