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史铁生的文章中有一段令人深思:
“那个不想再是我的我,是谁?如果我是如此的不满意我,这两个我是怎样意义上的不同呢?如果我仅仅是我,仅仅在我之中,我就无从不满意我。如果我不满意我,就说明我不仅仅在我之中,我不仅仅是我,必有一个大于我的存在着------那是谁?是什么?在哪儿?
这好像已经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但我是个历史学的学生,或许还带了一些文学情怀吧,才会对这段话感触颇深。同时这句话也让我想起王小波的一句话“我想成为任何人,除了我自己”,照史铁生的话说,那个想成为任何人的人是谁?那个不满意自己的人,又是谁?
每个人都想成为更好的人,在基于自己现状的基础之上。是对自身的不满,还是去挑战更好的自己?抑或两者都兼具。可那个对自身不满的人是谁?自己吗?如果是自己,是本我,我在本我之中,就无从不满自身啊!
可能这段话与我的境遇相似才会感触吧!我也想成为更好的我,对于自己的现状不甚满意,我有信心成为更好的我,那个大于我的存在一直在的,我坚信。可去寻找大于我的存在的过程的艰巨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可能也会这样理解,自己与自己的想法的一种斗争,而这种斗争无处不在。我衍生出无数个我,不满意自身的我,享受现状的我,活在当下的我,将来的我又成为怎样的我。这么多的“我”又是谁?对,是本我。都是真实存在的自己。实际上对于史铁生的问题,我个人理解,衍生出的无数个我都是本我,都是真实存在的自己。不想再是我的我确实存在,这个无可否认,那个更好的我也实际存在,无需考证。但从一个“我”到另一个“我”之间的跨度只能时间才能衡量。这样想通之后,不妨去找另一个“我”吧,那个更好的自己,只有“本我”才能一步步去塑造。
这样的想法又让我想到在与不再,那个不想再是我的我,是真实存在的,就是现状的我,那这样的我一旦找到了大于我的存在,那“我”还在吗?还是不再?那个“我”再也不可能出现了吗?人都是往前走,每秒都在跨过一个点,一点一点的每秒的我构成了整个人生,这样的人生每过一秒都回不去了吗?都不能再退回去了吗?是啊,在与不再本身就是相悖的,存在过的每分每秒都已不再,这样残酷的事实也不得不接受。
再举个例子,你趴在栏杆上,俯身向下看,,角落里开的正盛的蓝花楹,团团锦簇的紫,明亮的耀眼。抬头看远方,云在飘逸的舒展,鸟在自由的飞翔,阳光一寸寸滑落。有一缕光,渗过缝隙,不避让,也不躲闪,直直的照在你的心里最黑暗的角落。你躺在这缕光中,呼吸渐渐均匀眼神慢慢专注,心里不带一丝杂念,像饱饱睡了一觉,醒来后,你会发现这样的时刻或许以后还会有,可这一刻带给你的感觉你却是不会忘的,这样的时刻的确存在,可却再也不再了。仔细想想这样的时刻有很多吧。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人生四大喜事,何事不是如此呢?
在于与不再相悖,这样的结论让我们对生活产生敬意,随随便便的对待生活的每刻,还未细想便已过去。那在人手一份的生命中,我们什么都没留下,这样的悲哀谁都不想经历。懂得这样的道理后,人们便怀揣一份爱意,一份敬意来对待自己的人生,每一个重大的转折点,每一个选择的路口,每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刻,甚至每一件琐碎的小事。因为一旦走过,便以不再有。
我懂得了这样的道理,便更加认真的对待我的生活。我不在想那个不想再是我的我,是谁?虽然这个问题我已有了答案。我想,无论那个我都在本我之中,而本我正在存在,让本我去经历自己该经历的,享受该享受的,当时间过去,本我依然存在,而经历的时光却不再。那何不顺其自然,让时间来解决,分割在于不再的界限。让时间去做媒介,打造本我,不再的时光也因我的变化有了意义,这让人欣喜的结果也让人也忘却了不再时光的遗憾,反而心存感激呢。
我懂得了这样的道理,我俯瞰自己,回顾自己的半生。忽而觉得自己反倒过得明白了,人际关系,虚名假利,以至于商业繁荣,都都点虚假的意味了。真正的明白在于捕捉本心,回归本真,却也想孩子一样探索好奇,这样的自己可能才是最好的自己,若一味求真,不免陷入实践与现实对立的死胡同,若一味只想不做,也不免走向歧途。在于不再,往往在微妙之间,不好掌控。什么该在,什么永远不能在?过去已不再?是否还要勉强让它出现。只有自己才能把握这微妙的分寸。
由那个不想再是我的我,是谁?而想到的在于不再,虽然也是浅显的理解,可这样的理解却也指导着我的方向。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都能掌握在于不再的分寸,都对生命揣着一份敬意,都能活出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让本我去经历探索,不再感叹时光的流失,对那些不再的日子心怀感激,对真实存在的本我一步步走出自己的路,成为大于“本我”的存在。
想象生活中那些美好的时刻和感觉,虽然已不再,却将你塑造成了现在如此美丽的你,也是一件美事。世界上因为有了这样的个体而更加有魅力,每个人都值得这样的人生,都值得去生活的更好,都是完美而独立的世界的一部分,都是上帝的宠儿,都拼命而美好的存在着,现在的你就是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