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发觉得自己生来就没有“享受”的命,天生自带“本领恐慌”源,正因如此,我才会“逼”自己永不停息的追求远方吧。
蔡康永在2011年说过这样一段话: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 康永,给残酷社会的善意短信 】
今天看到这句话,我心有戚戚。如果大学时候能够利用好一年的早晨,而不是彻夜的网吧通宵,哪里还用得着在而立之后的今天还为6级苦背单词?如果去年能够合理安排时间,把今年的硕士论文早些编撰成文,哪里还用得着延期半年?“如果”还有很多,就不都拉出来让你笑话了。
怎么评价这些往事?轻一点,后知后觉;重一些,当时真是傻了X了!
一直纳闷,我追求“远方”的那股劲头打小以来就没有松懈过,又如何走了这样的“曲折人生”?试析之,自励且共勉。
一是环境因素。无论大学也好,还是现在的基层体制内,整体氛围是过于平和的,大学玩伴居多,工作时酒友不少,为理想、目标,筚路蓝缕的人太少,自己努力程度缺乏对比,容易鹤立鸡群便以为足以。对策就是打开视角、拓展眼界,将自己置身于更高、更广的范围对比加压,以保持强劲动力。
二是认识因素。毕竟人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每一个阶段思想的高度是不同的,迷茫期、曲折段也是不可避免的存在的,无论早晚,既然思维业已归于正途,那么就赢继续深化思维、细致考量,精心策划好自己接下来任务。
三是心态因素。进取的心情固然可取,可急功近利也必然要害人不浅,理解并运用好好“走”是“跑”的基础,“慢”是“快”的前提,这样基础的道理,以静如止水的风度笑面人生,或许才能真正达到理想彼岸。
四是一个方向。实际上,我永远无法完全确定到底大学时未背英语单词的选择,前一段时间未能完成论文的选择是否应该后悔,那不仅是自己内部的一种需求,尤其第二个事情,还有其他多方因素的影响。就比如公务员申论考试,文章词汇的精琢在评改老师的心目中,可能就不如写字好看来得重要。这有点违背常理,却又足够的支撑理由。因此,尽可能多的提升你每一个板,才能有更大几率让你不错过每一次人生与你的“约会”。
今天听逻辑思维,老罗侃了个新概念“40年黑洞”,大体意思是在现代医学条件不断提高的情况下, 人们的寿命极有可能提高至100岁,然而在传统思维中,人们习惯于将自己的人生以60岁为节点,60岁前拼搏奋斗,60随后颐养天年。但如果100岁这个事情能够成立的话,那么这样的规划是不合理的,剩余的40年,会发生什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愿在我剩余的近70年的生命中,能够为国家、社会、家庭创造更多价值,而“自律”是我能够想到的唯一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