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水军和不明真相的群众误导了,《缝纫机乐队》虽没大鹏夸的那么那么好,但也绝不像网上说的那么那么烂。
从某个角度说,《缝纫机乐队》比同期的《羞羞的铁拳》好看。
《羞羞的铁拳》看完就完了,当时哈哈一笑,过后想不起来讲了个啥,没什么印象深刻的台词和场景,就是纯搞笑的喜剧片,掏钱买笑,笑完拉倒。
《缝纫机乐队》好歹有个关于梦想的主题,即便很中二,也好过没有。
部分台词和场景,看时令人会心一笑,看后能留下一丝回味,这就挺好,比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要好。
编剧苏彪,算是大鹏的御用,《煎饼侠》也是他写的。
两者相比,《缝纫机乐队》的剧本比《煎饼侠》要成熟完善的多,小细节处理的比较到位,简单说,就是前后呼应。
比如影片前后小孩朗诵的梗,于洋掉井里的梗,偷乔杉衣服的梗,骑行中国二人组的梗,梗其实并不高明,但能圆润一体,先突兀的出现,再呼应的解释,属于为剧情服务,难能可贵。
金圣叹赞《水浒传》写得好,其中一条原因,就是出现过的每个情节和人物(特指小情节小角色),后面都会给读者交代结局(哪怕一笔带过),不会凭空出现,然后不了了之。
很多电影,都不注重这点,情节和人物扔出来,就不管不顾了,导致电影显得不完整,观众总觉得有些地方不舒服,却不明白,问题就在这。
《缝纫机乐队》这点做的不错,不足之处在于,太频繁了,整体节奏被小情节带的紧张不安,一个多少小时的电影,容纳不下这么多小玩意。
但已然不错了。
除去小细节,故事本身很完整,人物走向符合电影基本创作规律。
用麦基的说法,“人物弧光”始终存在,一直在变化,乔杉终于实现了既定的梦想,大鹏终于实现了不敢去想,内心压抑多年的真实梦想,两个人从开始到最后,都有了翻天覆地的正向变化,人设立刻就丰满立体了,电影也就随之升华了。
用“升华”这个词,可能不太准确,《缝纫机乐队》优点虽然不少,但依然称不上一部上好佳作,只是跟大鹏自己的作品相比,已经有了突飞猛进的成长。
最大的敌人永远是自己。
缺点有哪些?
整体节奏被小情节搞的失控,轻重缓急不分,算一个。
第二,主要事件不是用画面展现出来,而是靠演员的嘴长篇大论说出来,非常不好。
乔杉邀请大鹏来集安组建乐队,是因为“大吉他”要被房地产商拆除,希望利用摇滚的魅力征服观众,感动政府,保住摇滚标志物“大吉他”。
这个情节,是整部电影形成的起源,如果把对立两方的争执用画面表现出来,矛盾激化,戏剧冲突叠加,后面的情节反差会让故事更精彩,电影更好看。
可是偏让乔杉用一大篇台词说出来,效果差到要死,本能让电影高潮迭起的设置,变得一文不名。
就不提乔杉的台词功底有多烂的事了。
还有,大鹏太想表现个人能力,很多镜头冲着高大上的原则去拍,亮丽多彩,充满了漫画风格,剪切效果快速凌厉,目的是告诉所有人:
我董成鹏,会拍电影。
其实不然,在一个追逐梦想的电影中,隐忍然后大爆发,才是真谛,否则观众的情绪在前期被消耗太多,到了最后反而没有精力去感动,或者变成为了感动而感动,就没意思了。
张力收一收,忍一忍,铺垫铺垫,最后喷薄而出,观众一定更喜欢。
音乐无疑是最大亮点。
赵英俊的才华,经过许多年的沉淀和展现,越来越引人注目了。
《都是C》和《塑料袋》好听到爆,只听歌,完全想不到跟《大王带我来巡山》和《清风徐来》一样是出自一人之手,风格不一样,一样的都是好听。
最后的演唱会,说实话,没觉得有多嗨,原因就是之前的炫动把观众的精力稀释了太多,且观众对最后的高潮也有一定准备,所以就显得比较普通了。
怀旧,始终是大鹏的致胜法宝,请一定善用,并用好。
大鹏回到北京,堵车时看见“骑行二人组”打着摇滚的旗子穿梭而来,那一刻,是公子被感动最厉害的时候。
跟人不太一样。
中规中矩,诚意十足。
这八个字,是公子对《缝纫机乐队》的评价,没受外人蛊惑,自己亲身经历后的感觉。
后来也不知道房地产到底还盖不盖,梦想实现了,现实就成了场梦。
摇滚老炮们儿,演的都不赖,尤其是赵明义。
没白看,下次定义一部影片到底好不好,得自个儿去电影院瞅瞅,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毛爷爷说的太对了。
评分(满5):
《缝纫机乐队》,3.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