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时间之箭》
汤素兰老师的《时间之箭》是童年时期给我最大冲击的科幻小说。近日重读,越加发现其闪光点,尤其是作为面向五六岁到十一二岁的童年文学。
首先,儿童(尤其是男孩)成长到了基本具有自身对世界上真假判别能力的阶段(大致为5岁以后),对单纯的幻想可能会有一个较为剧烈的反抗期。在这个阶段,再拿那些童话故事来给儿童阅读,他们可能并没有更年幼时那样的热情和兴趣,他们已经知道那些是千真万确的谎言了,因而抵触。但这一种以童年文学为基础的科幻文学,将较为有效地克服这个接受问题。
即便有了基本都真假判别能力,在需要具有更为深厚的科学知识为基础的知识性判断能力方面,这个阶段的儿童明显还非常薄弱,容易被认真讲述的科学精神打动,从而就算不信以为真也会半信半疑,而不会一味抵触了。
《时间之箭》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求真,不仅在现实与幻想中符合客观世界的真实,符合感性经验上的真实,也在科学知识的普及上具有引导入门式的平易与基本真实。这三类真实的反映,不仅是三类各自的反映,还在多处互相交融,能够有效地吸引儿童读者的注意力,并进一步激发他们对这一动人的科幻故事的阅读兴趣。在这三点上,反映客观真实的细节有清楚的地址、准确的时刻,反映感性真实的有冲浪项目的感受描绘、独自走夜路的惶恐与夺路狂奔时的惊惧,反映科普的有大灭绝假说与板块漂移等,很容易让小读者一步一步相信书中世界的构造,从而沉浸到随情节跌宕、人物渐渐丰满而喜悦的境地。
《时间之箭》不仅关注主要人物的塑造,对出现的一般人物甚至偏向于功能人物的形象都有注意塑造。譬如木里从头到尾见到的大人,全部都是善良、关心孩子的;即使是恶的代表在问话不得的情况下也没有对考古专家施加酷刑或完全不通情理,给了他们逃离的机会(当然这也是出于目标读者的心理接受范围);再如用全知视角叙述说出“虫洞”的物理系大学生对爱情与事业的选择及其结果,有意识地传达了“远离过于自我中心的人”的感情观与呼唤追求科学理想的热忱。
在白垩纪生活阶段的描写中,其描景与童话、科幻文体的经典意象相结合,也给了作品异乎通常儿童文学作品的美学色彩。童话偏重的意象方面,“森林”的神秘,在这里成为了别离与危险的代名词,“湖水”的生命属性与纯净属性,提供着给养滋润了生命世界。科幻文体偏重上,“榕树”常常是独立于周边环境的新生态世界或者新的世界生态的代名词(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作为生存根据地恰为合适。两种文体都钟情的意象,在这里发挥的作用更加奇异,月光象征的不仅仅是母性文化与温暖的氛围,更是一种太初之时一切澄明如画的启示,有对工业文明批判的意味,但更多还是对孕育了一切的自然的崇敬,也像《春江花月夜》中有一种青春朦胧时面对宇宙的怅惘。
末日书写,这一个科幻小说的核心题材之一,给这本童年文学添加了巨大的震撼力。在极端条件下,人物的选择是什么,这是科幻文学常常叩问的命题;而分明的善恶,剧烈的矛盾冲突,是幻想文学通常具有的特点。《时间之箭》对于白垩纪末世马斯特里奇期的描绘,如果在把末日或造成末日的彗星看作无法战胜的(原文也有此种表述),相对于生命之善来说的毁灭之恶,那么就把两种文体的经典命题与鲜明特点自然地融合了。
相当可贵的是随着这个剧烈矛盾不断演进,一老一少都得到了人性的成长。不仅仅是孩子在困难的境遇中因为发觉老人的老迈,完成了从“被保护”“被抚慰”到越来越有责任意识的独当一面、试图给予老人信心的成长,在目睹耳闻牺牲与死亡的过程中完成了对生命庄严、崇敬自然的意识成长,更有为科学与理性献身终身,生命的最后时光里却在面对一个十岁的男孩开始感性地重新认识生命的美好与珍贵。这是双方互相唤起对生命意识的认知,是一个即将走到尽头的生命与一个还将要面对无数风浪的新生生命的双向启示。
而在对末日的叙述上,在全知视角中,老人对孩子隐瞒粮食匮乏的危急情况,孩子发现真相后的忍痛杀戮宠物般的迈亚龙,已经足够令人动容。而作者一转全知视角,把叙述的人物交给主人公小男孩木里,交给他日记本的行间字里,其中表达出的情感与思考,确实是一个十岁少年所想一样,却又与全知视角下的自信、反倒想宽慰老人、责任心相比照。末日来临之际没有人不害怕,但这样一老一少精神与生活上相互扶持的美好,是人性当中最为可贵的部分。
《时间之箭》的末日书写也不是普通的末世书写,而是“大限既定”的末日书写模式,这样的还有《三体Ⅲ》太阳系即将二维化,罗辑守在“地球文明博物馆”内对《蒙娜丽莎》说话以怀人——这与《时间之箭》的最后桑吟守在“方舟物种银行”内对着方舟墓碑说话以怀人何其相似!二者如出一辙的地方还有不露声色的善意谎言、甘当守墓人的确绝的心。但相比罗辑最后的“哦,要进画里了,孩子们,走好”,桑吟写下的“木里,你不要找我,我存在于过去,也存在于未来,我存在于你的想象里”明显具有对真正的孩子诉说的意味,更有一种这是在对小读者直接对话的惊觉——在无比真实生动地让故事落下帷幕后,不否定它的真实性(科幻),强调它的距离性(童话),从而永远在小读者的心中留下了一颗科学精神、关怀意识与生命意识的种子,就像那颗没有孵化的小迈亚龙蛋一样,蕴藏着无限的生命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