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读《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在用歌曲导入之后。于老师设置了四个形式的读:初读课文,感知全文;理读课文,读出节奏,读通文意;演读课文,读出情感,感受人物;诵读,评说历史人物,展英雄豪情。真入阅读教学的本真:读。“四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
一读:初读课文,感知全文。在这部分交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利用工具书读懂文言文,辨析古今异议。这也是大部分语文教师在古文教学中会采用的办法。但是有一点需要休息,在用工具书查词语意思的时候,应该是学古文用古汉语字典或词典,学现代文白话文的时候,用现代汉语词典或字典。笔者曾经在一次听课中,发现有学生用现代汉语词典查古文中的词语,我觉得这个是老师需要给学生纠正的。
二读:理读课文,读出节奏,读通文意。在这个部分中,老师设置了两个问题:1、为什么孙权能说服吕蒙进行学习?2、鲁肃为什么对吕蒙会“刮目相待”?之后又交给了学生古文翻译的五字法“留、替、调、补、删”。我觉得老师设置的这两个问题非常好,一是直击设置的教学重难点,解决本课学习的核心问题,切入点非常巧妙。但是,一开始读到这我是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老师在这里才让学生翻译课文呢?大部分老师都会在学生翻译完课文之后再理解课文的内容。后来再读老师的设计意图和学法分析的时候,我才有一点体会,原来老师是为了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读,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理解的才更深刻。
读到这里我反思自己的文言文教学。我的文言文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难道是为了让学生背过本篇文章的翻译?其实不然,我的文言文教学应该像于老师说的那样,“以读为主线,以语言实践练习为辅线,通过引导,学生能够疏通文章,积累一些基本的文言词句,体会传神的语言,感知生动的人物形象,习得文言文基本的学习方法,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