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鲁多名士。从春秋战国到汉末魏晋,有相当多的无名之辈被史书记载下来,试举数例佐证之:
在《庄子·天下篇》载:其在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这是史上首次突出“邹鲁之士、搢绅先生”的记载。其“士”、“
先生”之“多”能“明”诗书礼乐。
史载孟子“受业于子思之门人”,这个门人便没有记载下来姓名,但有孟子这样的弟子,他便以“子思之门人”被记载下来。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东巡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这一次,“鲁诸生”七十余人,也没有记载下来姓名。但秦始皇坐拥天下,依然必须从邹鲁之地来寻找“与鲁诸生议”,“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
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示鲁,鲁父兄乃降。”据《史记》记述:自项羽与其叔父项梁因杀人避于吴中(即今江苏苏州)后,在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反秦,并率兵北上征战于苏北、鲁南一带,后,项羽曾败章邯于古阿,此后,东阿一带便成了项羽的根据地,项梁死后,其余部都归项羽所领,楚怀王封其为长安候,号为“鲁公”。其封地即今鲁西南一带,因此其亲近部卒多驻扎在鲁西南一带,李将军便是其中之心腹,其所属兵将及当地青壮年可能是史记所说的“鲁父兄”。刘邦大军来攻,“鲁父兄”不降,久攻不下,刘邦便命部下把项羽头拿来看,李将军无奈便降死。刘邦以金缕玉衣及王礼厚葬项王。
清代颜光猷《赞霸王坟》诗:“四面楚歌霸业移,乌江战败有谁知,鲁人尚自终臣节,闭户弦诵拒汉师。
据《史记》记载,项王战败自刎乌江,楚地全都投降了汉王刘邦,只有鲁县不降服,他们不相信项羽已死。汉王率领天下之兵想要屠戮鲁城,但兵临城下,
犹闻弦诵之声。这些“弦诵之声”,便是那些无名的邹鲁之士们所发出的不屈之声。
《史记·叔孙通传》记载:汉五年,已并天下,诸候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这里,“鲁两生” 不肯行,并斥责叔孙通的气节、义正辞严,依然闪烁着孟子“大丈夫”浩然正气的生命尊严。
《汉书·邹阳传》:“邹鲁守经学,齐楚多辨智。”这里谁在“守经学”?显然还是那些无名的邹鲁之士们。
《汉书·儒林传》:“有邹人阙门庆忌。”注云:“姓阙门,名庆忌。”阙门氏:《汉书.儒林传》胶东内史阙门庆忌(约?~公元前376年前后在职,官拜邹国胶东内史,因忌讳邹国国王申公,改为阙门氏。阙门氏一世祖。),邹人申公弟子也。
《汉书·韦贤传》说,韦孟,家本彭城,为楚元王傅,傅子夷王及孙王戊。戊荒淫不遵道,孟作诗风谏。后遂去位,徒家于邹,又作一篇。《在騶诗》曰:“济济邹鲁,礼义唯恭,诵习弦歌,于异他邦。我虽鄙耇,心其好而,我徒侃尔,乐亦在而。”于是全家都搬来騶居住,未出五代,韦家便出了韦贤、韦玄成父子两代丞相。
没有邹鲁之地“礼义唯恭,诵习弦歌,于异他邦”的氛围,这里便形不成“济济邹鲁”的气象。
西汉司马迁云:“邹鲁滨洙泗,犹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礼。”依然是那些无名的邹鲁之士们“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礼”。
此后,依然有更多的史书在记载,限于篇幅及阅读有限,仅举以上几例。
正是这些被记载下来的无名英雄们,组成了邹鲁地区的文化洪流,组成、演绎了邹鲁之士的精神。(冯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