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直在看古言,张鼎鼎的《浪淘沙》追文的过程,又间歇看了蓝色狮的《一片冰心在玉壶》,前一篇文章讲的是宋朝之前五代十国离乱纷纷乱世的故事,后一篇讲的是太平时间北宋宋仁宗包拯的开封府的故事。
看文的过程中我忽然有点明白,为什么要有比较文学这门课了,横向比较,竖向比较,有比较才会有新思路。比如说,我之前一直对宋朝没什么好感,很多研究历史的学者对宋朝的评价也多有积弱积贫,文官治国的看法,这些看法深深影响到了我。但是回到宋朝以前,看看前朝发生的事情,比如石敬瑭把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导致中原失去天然屏障,长城这条保护线没有了,中原门户大开,所以后来宋朝没办法完全把当时的外族打走,只能打打停停,交保护费给契丹,金国。
再比如,因为赵匡胤经历过混乱的时代,看到了且亲身经历了武人乱斗,没有统一国家的混乱,人民的痛苦麻木。因此,再联想他后来的杯酒释军权,就能理解了他的意思,知道他也是有担心武人拥兵自重,影响国家太平的,就不会再像从前那样阴谋论的只是认为这是兔死狗烹,他是为了大权在握了。
一件事情发生,都绝无可能是片面的孤立的发生,没有什么东西是突然毫无原因爆发的,发生了就一定会有原因。所谓空穴来风,事必有因。预知后事,也一定要看看前因。
我们的偏见往往出自于对信息了解掌握的不够全面,以为一叶落而知秋来,说不定只是风吹了下而已,以为窥一斑而知全豹,说不定只是一块豹纹皮呢?所以想来,自己以前对宋朝的偏见,来自于对这个朝代的不了解,知道的太少,以为自己知道的那点就足以能随意判断,这是极为不理智的。
看历史需要从此朝代看上一个朝代,看看之前的事情对此朝代的影响,才能理解这个朝代的政令颁布,人文世俗。看一个人何其不是如此?只看他现在对一件事的态度,做事的风格,其实是会有偏见的。要真的理解一个人,还得看看他曾经做的事,过去对他的影响。
不过我们往往没有机会,能够深刻了解别人为什么喜欢一件事,为什么又不喜欢一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又为什么不这样做。那么也只能在看待事物的时候,尽量让自己不要太过片面,在掌握信息还不够全面的时候不要轻易的下结论,看事情不要只单纯的看此时此刻,也要尽量做到做到往前退三步,往后想三步。
我还在想,其实人的慈悲心是怎么出来的?就是理解别人宽容别人。那么何以能理解别人宽容别人?就是看别人做一件事情,想一想他为什么这么做,想明白人家为什么这么做往往我们就能理解别人了。理解别人是宽容别人的基础。
这样想明白一个道理,也是极为有意思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