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从朋友那发现一堆新书,左翻右翻,偶然翻到乔布斯的自传,心中一个声音说:“嘿,就是它了!”这本书很沉很厚,与我们大学语文那本教材厚度相当,封面用的是他本人年轻时的黑白照,这看似单调乏味的色彩与让无耐心的人无法阅读下去的厚度并不让我觉得沉闷,相反,它让我在第一时间就注意到他那深邃的眼睛,让我想进一步了解这个传奇般的人物。
这本书从我开始阅读到现在一共就四天时间,我疯狂地吸食着里面的故事,有太多的东西来不及细想,直到今日午后,我坐在绿树下,看着穿过树叶投到书上的光,照映在for the loser now will be later to win这章时,我放慢速度,阅读这段话:“他既没有埃里森那种明显的消费需求,也没有比尔盖茨那种投身慈善事业的内在冲动,亦没有那种想看看自己在《福布斯》排行榜上能爬多高的竞争意识,在他那自我意识的需求和个人动力的驱使下,他需要通过创造足以令世人敬畏的传奇来获得满足。”读到这所有文章不断出现的词语、乔布斯的性格和他的信念不断涌入我脑中,他此生就凭这他这唯一的信念创下了传奇的一生。他清楚地知道他这一生要追求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伟大的发明,而不是钱财。这样的例子在刚起步的年轻人口中听到最多,但乔布斯是不同的。 他从来都只关注自己在创新这条路上走了多远?产品是否完美?产品是否能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无论是在辍学期、apple创立期、共同发展期、辞退期、董事会坚决反对时、apple逆境期、高速发展期、公司高层决定利益最大化时,他都没有改变他的初心--创造发明。当他身价过亿,与他身价齐同的人都住进了豪宅,请着佣人、司机和保镖,供着妻子整容美容,他却毫不在意的住在连沙发都没有的空旷屋子里,当然造成这一现象不单单是因为他是极简主义,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他无法忍受那些二流甚至三流的产品摆在家中。我不知道那些与他身价相当的人是在成名前就以钱财与排场为目标,还是在进入那个圈子后受周遭环境的影响开始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如果是前者,那他们可真是无趣。可在我们生活中恰恰是后者更常见,人类是喜欢迎合他人的动物,所以在进入一个群体时,总会在别人的言语引诱下开始全力去追寻我们原本并不需要的东西,如房、车、钱与名誉,当然,这种盲目从众的思维并不是一次性注入我们体内,而是像温水煮青蛙一般,慢慢使我们失去知觉,到最后变成一种理所当然。
举个例子,小时候我们被告知要好好学习,力争前茅,不这么做就不是好孩子。没有人想当父母与老师眼中的坏孩子,因为坏孩子会遭人嫌,所以我们都要好好学习。当我们奋力去争当三好学生时,是我们真的发自内心想要那个荣誉,还是为了讨好老师父母,希望拨得 关爱的一种方式?当我们步入高中校园时,被告知要用尽全力去考高名时,我们是真的喜欢那所学校那个专业想钻进去获取更多的知识,还是背后的虚荣心在悄悄作用;当我们走进大学校园时,是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评奖证书来证明自己是有能力之人,还是因为所有人跟你说这个很重要,你看到你身边的同学都在积极准备,所以你也要放手一搏等等这类观念左右了你的思想让你在未思考前就率先选择加入壮大这支队伍?当我们工作后,被多嘴之人评比工作好坏、职位高低、职业贵贱时,我们之中还有多少人能仍然保持自己心中那份热爱,不顾他人眼光去选择自己的职业?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可人不是被动的接受环境的影响,而是主动的做出回应。如果我们一直要因为大家都这样做,而这样做,那这些言语与环境将困扰我们的一生。
当我朋友告诉我,她爸坚持一定要她努力成为一名教师,就算只有1000的工资也要干。原因是 “我跟街坊邻居说起来更有面子一些”时,我感受到了这股力量的可怕程度。
这个世界,有太多不成文的条条框框约束着多数人的思想,如果不将其解放,那我们只是在复制前人所做的一切。如果这就是我们的人生,那为什么上帝在创造人类时给予我们可以无限想象的大脑,以及创造出无限可能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