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3万5的香奈儿外套刷屏了。从设计就不考虑洗涤的衣服,定位是昂贵的一次性即抛用品咯?
那你们假惺惺搞什么绿色环保?有本事以后通稿就发“香奈儿——浪费资源,有钱任性”,那我也敬你是条汉子。
随着3万5的一次性外套风靡网络,释放出更多被贫穷限制的想象力,比如不为走路存在的鞋,以及多到忘记的豪车。
爱马仕前总裁克里斯蒂安·布朗卡特说:“真正的奢侈品,可以被不断修补。”
一个东西的质量得足够好,才能经得起不断修补。即穿即抛的话,质量能有多过硬?而且,一个物品的珍贵,不在有形的数字,在于使用时的心情。怀着随时都可以抛弃的想法,很难有那种珍视的感觉吧。“没有哪种真正的奢侈品不是萦绕着丝丝缕缕的情感的。”
追本溯源,奢侈品作为阶级壁垒的象徽诞生,中外皆同。
路易十四的床宛如祭坛一般,四周壁上缀有木雕装饰和雕金细工,床铺的华盖饰以羽毛,且用栏杆把这个圣所和不洁的俗界隔离了。……他的“嗜床癖”甚至在征战沙场时也表露无遗,他派随从把大如方舟的“龙寝”连同帐篷一起运至战场,并要宠妾们作陪……
慈禧用的手纸也是宫女特制的。先把一大张白绵纸分开裁好,再轻轻地喷上一点水,喷得比雾还细。把纸喷得发潮发蔫以后,用铜熨斗轻轻地走两遍,随后再裁成长条,垫上湿布,用热熨斗在纸上只要一来一往就做成了。熨两遍,一是图干净,二是要把纸毛熨倒了。不带毛的纸发滑,带毛的纸又发涩,只有把纸毛熨倒了的纸最好用。
这就是奢侈:精美、极致、代价高昂、不是必需。
传统奢侈品只供王公贵胄,只能小规模制作。工业革命后,资本家逐渐收购了这些“品牌作坊”,将其规模化,并利用市场营销手段,创造出“大众奢侈品”的营销游戏——“奢侈品”原本与“大众”是互相矛盾的概念。
奢侈品的意义,在于把“上流社会”具像化。提着一只奢侈手袋,意味着主人出身高贵,住在百年城堡,名字后面自带爵位。如今无论香奈儿、LV,真的假的满大街都有,谁的钱都能买到,纵然标价数以万计,不过贵价商品而已,什么都不能证明。
“大众奢侈品”的商业运作如此成功,在很大程度上,甚至失去了作为阶层象徽的意义。逼得当代富人满世界寻找贵价小众或logo不明显的产品,用低调难得暗示自己的卓尔不凡。
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一生最怕是平庸。奢侈品,是世俗生活的造梦机。
游戏的进度条一目了然,人生如何验证打怪升级呢?买只以前不敢想象的包吧。买双刷卡时略微心疼的鞋吧。买个北上广的房子吧。买条造价百万的游艇吧。……
在这个消费主义泛滥的社会,从积极的一面来说,大家都被灌输着“更高、更快、更强”的理念,知道向更好的生活努力,这很好。但以为更好的生活,只是更多的钱,更贵的衣服,更大的房子,未免没有想象力。
时代鼓励我们不甘平庸,而盖章认证的道路如此千篇一律。年薪百万,位高权重,鲜衣怒马,坐拥各种奢侈品,这就不平庸了吗?
电影《搏击俱乐部》有这样一句台词:
广告让我们迷恋汽车和服饰,做着讨厌的工作好买下根本用不着的垃圾。
Dave Ramsey进一步提炼说:
We buy things we don't need with money we don't have to impress people we don't like.
干着自己并不享受的工作,面对自己并不欣赏的同僚,用自己不认可的方式赚钱,即使年薪百万,亦不过黄金围栏中的困兽而已。
不是要消灭物质欲望,谁不喜欢舒适享受。可真正的奢侈不是3万5的衣服,只穿一次的鞋,坐头等舱出国旅行。真正的奢侈,是在人生中拥有选择的自由。
以自己选择的方式存在,过着经得起浪费的人生,这比买多少飞机游艇都难得多。
在回忆录里,爱马仕前总裁是这样定义奢侈的:
拿出时间来好好做事情,拥有自己当下的时间,分享自己宝贵的时间,或者把时间留给自己,并真实地考虑时间能给一件东西带来的,一如它赋予每个人的命运,那是一种浓度、一种机会、一种价值。如此才能开始为奢侈下定义。
与时间的关系变得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危险,人们要求快速得到结果,马上得到回报,东西要卖得快,调查要令人振奋,盈利要居高不下……这与奢侈品背道而驰。这是表象法则。在我们身上,起决定作用的是瞬间性。
他们都是英勇无畏、风一般自由、不畏艰辛的人。他们神秘,难以把握,因为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而十分骄傲,因为不断自我质疑而十足谦卑。当他们看到自己完成的作品时,会获得巨大的乐趣和满足,同时又有勇气敢于推倒一切重来。他们傲慢、无视传统,又总出人意料。简而言之,他们看上去出于边缘,其实,他们才真正位于奢侈的核心。
奢侈本质上是追求无用但极致的体验。
不为无用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不管买得起多少3万5的外套,如果被这样的想法绑架了,相信“唯有如此才不枉此生”,非要去证明什么,不过以一种更加华丽的姿势做了生活的奴隶。
以为会有一种人生是容易的,以为幸福后面有标准答案,以为人生价值在于大多数人的定义,然后终其一生去追求社会的肯定,这才没想象力。
是平庸,而不是贫穷,限制了你的想象力。